正文 第35章 言多必失,有張有弛--說話沉默經(1)(1 / 2)

口才聖經--我們常說:“言多必失。”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話,說得多了,話裏就自然而然地會暴露出許多問題。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特別是人多的場合,你一不小心,一旦失言,你的話就可能中傷或傷害到某個人,這自然會讓你招惹禍端。

由於“言多必失”的教訓很多,不少人將“三緘其口”作為處世的座右銘。那些成功的人,說話就會注意方式、把握分寸感,不管在什麼場合都是落落大方,說話的時候,說得很充分,不該說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

有的人口齒伶俐,在交際場合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口無遮攔,說錯了話,說漏了嘴,也是很難補救的。所以在人多的場合盡量少講話,並講究“忌口”。否則,若因言行不慎而讓別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劃算的事。

沉默是金

人類文明發展幾千年,向來對“沉默”這一語言形態所能發揮的力量和意義有諸多讚譽。

哲學家說:沉默是一種成熟。思想家說:沉默是一種美德。教育家說:沉默是一種智慧。藝術家說:沉默是一種魅力。科學家說:沉默是一種發明。

實踐證明,在人際交往當中,沉默不是不說話或不想說話、不屑說話,而是一種難得的心理素質和可貴的處世之道。

沉默是一種境界,需要各方麵因素的配合,才會發揮其金子般的作用。

具備優勢的時候需要沉默。太陽不語自是一種光輝;高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藍天不語,自是一種高遠……人也一樣。取得成績的時候需要沉默。麵對成績和掌聲,成功者報以深深的一鞠躬。這是無聲的語言,是恰到好處的沉默。

遭受挫折的時候需要沉默。在失敗和厄運麵前,拭去眼淚,咬緊牙關,默默地總結教訓,然後再投入新的戰鬥,不失為上策。

等待時機需要沉默。造化總是把機會贈送給有充分準備的人。怨天尤人無濟於事,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承擔痛苦的時候需要沉默。如果親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傷之中,此刻,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過一段時光,默默地為他做一些事情。

溝通心靈的時候需要沉默。不要隨便打斷他的話,要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汲取智慧,彌補紕漏,建立信任,產生滿足。

老狐狸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鬆鼠和鬣狗都是它的同伴,但鬆鼠經常在老狐狸麵前說鬣狗的壞話,而鬣狗很少說過鬆鼠的不好。不管它們說什麼,老狐狸從沒有向任何人提到過這些瑣碎的閑話,因此,它們三個至今相處得很好--可見,沉默得當可架起友誼的橋梁。

總而言之,如果說不沉默需要說話的藝術,那麼沉默則更需要說話的藝術。所以,我們應慎重地對待沉默。

適時沉默是一種明智行為

心理學家常常認為我們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講出來,告訴別人;老狐狸卻逐漸發現,與別人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

你必須認識到沉默與精心選擇的詞具有同樣的表現力,就好像休止符與音樂符一樣重要。沉默會產生更完美的和諧,更強烈的效果。

在商業或私人交際中,無言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一個印刷業主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購買他的一台舊印刷機,他感到非常高興。經過仔細核算,他決定以25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並想好了理由。

當他坐下來談判時,內心深處仿佛有個聲音在說:“沉住氣。”終於,買主按捺不住,開始滔滔不絕地對機器進行褒貶。

賣主依然一言不發。這時買主說:“我們可以付您350萬美元,一個子也不能多給了。”不到一個小時,買賣成交了。

在日常交往中,沉默往往會給你帶來益處。在某些場合,沉默不語可以避免失言。許多人在缺乏自信或極力表現得禮貌時,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不恰當的話而給自己帶來麻煩。

有時候說話不經思考,即使言者無心,也會產生嚴重後果。一天深夜,哈羅德回家時誤入隔壁鄰居家,他非常窘迫,便自我解嘲地說:“我好像聽見裏麵在慶賀什麼。”房間裏頓時出現了一片尷尬的沉默。事後,哈羅德的妻子告訴他,鄰居家的主婦剛剛小產。哈羅德說:“現在,即使是情況萬分緊急,我也要靜思慎言。”

適時地保持沉默不僅是一種智慧,而且也有實際的好處。常言道:“沉默不會使人後悔。”一位女士的經驗證明了這一點,她說:當我們第一個孩子出世時,我丈夫由於工作繁忙,對我和孩子疏遠了,這樣幾周以後,我感到筋疲力盡,並想大發雷霆。

一天我給他寫了封充滿怒氣的信,然而不知為什麼我沒把信給他。第二天,丈夫提出要給嬰兒換尿布,並且說:“我想我現在應該學會這些事了。”

“盡管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會改變想法,但還是非常高興地把信撕了,並暗自慶幸我給了他時間。一場爭吵就這樣避免了。此後,他一直對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