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子女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飲酒作樂,發現這件事以後父母在盛怒之下,常常會說出很不中聽的話:“你給我滾出去,我們家不留酒鬼!”“醉死在外麵得啦,回來幹什麼!”“早晚要上斷頭台,喝吧!”等等脫口而出的氣話,心也許是赤誠的,但藝術的成份可就太少了。其實正確的做法是,我們應該在其頭腦冷靜,清醒以後再同其交談(不是訓斥或爭吵),話要說得柔中有剛,使其痛而不怒:“這一次酒喝得太過了吧!”“自己想一想,同那些人這樣喝下去,會有好結果嗎?”“酒喝得這麼多,是不是思想深處有了不潔淨的東西!”“我們家還沒有出一個酗酒滋事的,你想想這樣下去會給咱家造成什麼影響?”越是硬話越是說得軟些(用詞選擇輕些的,聲調壓低一些,話說得慢一些),子女越會易於接受,越會發生效力。
與年長者交談,恭敬有禮
人到老年,各種生理機能減退,思維遲緩,行動不便,甚至說話不清。不僅如此,而且心理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如:過分相信自己的經驗,固執己見,難接受新事物,愛嘮叨,喜歡回憶往事,愛聽頌揚之詞,怕聽批評意見等等。有的老人甚至還有一些怪癖。因此,與老年人交談,就必須根據他們特殊的心理、生理狀況,運用得體、合適的語言達到溝通的目的。總的要求是:以尊重為前提,以關心體貼為鑰匙。這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青年人要主動關心老年人,以禮相待,取得老年人的好感。
第二,青年人要虛心向老年人請教,既在知識上獲益,又使長輩感受到尊重。
第三,努力適應和寬容老年人的一些缺點和與青年人不同的一些習慣,關心老年人的生活,常與他們交流感情,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年長者溝通。
下麵介紹幾種具體的與年長者交談的方法。
激發並聆聽年長者關於自己曆史的談話--滿足其懷舊心理
人由於有較長的經曆,有數不完的人生往事,有豐富的生活、工作經驗,他們總喜歡回憶自己光輝的曆史,把它們一件一件如數家珍似的訴說給年青一代聽,以期待兒孫輩對他們一生經曆的肯定,並希望後代能繼承他們的品德和業績,發揚光大。一位青年被介紹到一位老幹部家去辦事,正巧老幹部在家看電視,電視裏正放映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紀錄片。青年見此時來有些掃了老幹部的興,猛然想起老幹部當年曾經是誌願軍,便向老幹部說:“趙部長,我聽說您老當年曾經赴朝作戰,而且立了大功、帶上光榮勳章回來的,是嗎?我們年輕人對你們那一代人的經曆最羨慕了,您可否講一講您在朝鮮打老美的事兒?”老幹部一聽,興頭馬上就來了,竟關了電視與這位青年談了起來。青年認真耐心地傾聽,並不時發出“嘖嘖”的稱讚、佩服與羨慕的聲音。待老幹部講得差不多了,青年才將話語拉到自己要辦的事上來,結果十分順利。
稱讚和鼓勵年老者的身體、精力和意誌--滿足其自信心理
老年人體弱力衰,有的還眼花、耳聾、牙缺、氣喘。生理機能的衰退,使老人常常有一種對自然規律的畏懼感,有的甚至很悲觀,認為自己成了“生活的累贅”、“兒女的包袱”等等,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作為晚輩,應當用古今中外壽星的故事去鼓舞和激勵老人與衰老、病痛抗爭,還應用科學的保健知識去指導他們。請看下例:
“昨天我步行了18.5公裏路。”一個老年人說,“呃,一個67歲的人,不能說不健康吧!”
當然你隻有一句話可以回答:
“瓊斯先生,我當你還不到56歲呢!”
“我可是已經67歲了。”他有些喜悅地重複說著。
“我想這是不可能的吧!”你再次強調著。這時你可以感覺到,老人心裏非常高興。
如果現在設想有一個他的已嫁出的女兒,正在此時加入你們的談話。她卻從親屬的角度這樣說:
“父親,你要知道像你這樣年紀的人,應當格外保重啊,你不應當走那麼多的路,累壞了怎麼辦呀!”
聽到這句話後,讓我們分析一下:這位老者喜歡聽哪一個講話?即使他的女兒對他的勸告是一個忠告,他也是不滿意的,因為這總有一種輕視他的意味。他肯定喜歡聽你說的話,因為你的話激起了他“自信”的天性,讓他覺得他還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