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有因才有果(3)(3 / 3)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解讀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不運用智巧去獲得什麼,那是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緣故。

此一句共十個字,是總結性的話語。其不僅是第四段經文的總結性語言,也是整個前四段的結束語和總結。即是指,凡是能見到的宏觀物體都是空性的;不僅萬事皆空,就連自我的肉體和一切感知行為都是空性的。《心經》學習到此,如果明白了追求名、利、色、情等,全屬於夢幻泡影似的空,那你就完全弄清楚了《心經》前四段的內容,佛陀告訴你,你已經開悟了,即悟空了,悟空即能得道,得道便是成功的人生。

《菜根譚》有雲:“天地中萬物,人倫中萬情,世界中萬事,以俗眼觀,紛紛各異;以道眼觀,種種是常。何須分別?何須取舍?”在世俗之眼看來,天地之間有萬千物體,人倫世故有萬千風情,人際世界有萬千人事,眾多紛紛,各不相同;而在智慧之眼看來,這些萬千物體、風情與人事,卻是殊途同歸、異曲同工的。何須分別?何須取舍?佛陀的觀點也正如此,世間萬千物體、風情與人事,終究是一個“空”字,又何須分別?何須取舍?努力悟空,早日得道,才是正途。

悟空即能得道,何謂道?據記載。趙州從念禪師請教師父南泉普願禪師:“什麼是道?”師父回答:“平常心是道。”對此,馬祖道一有這麼一個闡述:“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凡聖。”

據此再作引申,按筆者的理解,平常心是處變不驚的泰然自若之心,是不因榮辱升降而妄生喜憂的恒常之心,是數十年如一日地恪守信念又踏實勞作的平和之心,是能涵天容地的寬厚大度之心,是處世做事能不勉強不逾矩的自然之心,是消除了畏懼的自信之心,是告別了浮躁緊迫的從容之心,是可以恒久地領受心境安然寧靜的返璞歸真之心……如此,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如此,波瀾不驚,生死不畏,遠離顛倒夢想,君子坦蕩蕩,堂堂正正地做人。

人有平常心,才可以培植、體驗和領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真滋味。

活學活用

保持一顆平常心

“平常心是道”。而人生難得有平常心。

禪宗史上,源律師(律師是佛教中解說戒律的和尚)問大珠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大珠禪師回答:“用功。”

源律師再問:“如何用功?”

大珠禪師以八字作答:“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源律師不解:“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大珠禪師曰:“不同”。

源律師還是不解:“何故不同?”

大珠禪師指出:“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由此公案可知,人生難得平常心。因此,平常心,實不平常電。作為生命體,一個人即使是擁有廣廈千萬間,擁有米粟千萬鬥,夜眠時也不過隻需一張八尺床,日間能吃到肚裏的也不過隻是二升米,一日是一生的濃縮寫照,人又何須百般計較?

是否有平常心的關鍵,在於是否境隨心轉?或是心隨境轉?

禪宗六祖慧能從五祖弘忍處得到了衣缽傳承後,來到了廣州法性寺,聽到了兩位和尚在寺前的旗幡旁爭論。

甲和尚認為:“這是幡在動。”

乙和尚則堅持:“這是風在動。”

慧能則指出:“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你們這些仁者的心在動。”

當時,“仁者心動”一語既出,眾人皆服,並成為曆史上“境隨心轉”的典型公案。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是迥異於一般認識的。一般認識隻是從表麵的現象著眼,並僅此而已得出結論的。而一旦通過人的觀察、體驗和認識,因為個人內心的反應,會因時因地因個人內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也就失去了絕對的標準。所以,兩個和尚看到同一現象,就產生了幡動或是風動的兩種不同想法。以此類推,人間所謂是非、好壞、優劣、善惡等等更複雜的判斷,並沒有絕對的標準,而是因時因地因主觀想法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乃至有大不同,萬事萬物是因緣聚會的,世界因此麗更顯現出虛妄、荒誕的相對一麵,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世事無常,人生無常。因此,如果我們的一顆心,隻是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動雨變動,所謂心隨境轉,那麼,心就處在漂泊之中,心緒難免如亂麻,而難身心一體,隨之而來的就是饑來吃不下飯,困來睡不著覺。

現代人中,為什麼精神病患者與日俱增?為什麼自殺者屢見不鮮?這就是緣由之一。

智慧金言

生活的訣竅在於,不要因環境而輕起執著之心,不要因愛憎而輕起煩惱之心,不輕易被外境牽著鼻子走,不要因為管閑事而招來煩惱……平常心是道。易此,麵對紛繁多變的世事,才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萬變不窮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