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努力效仿菩薩,多行善事,不作惡事,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活學活用
多行善事,不作惡事
一個人常做好事,表麵上雖看不出什麼好處,似乎是“傻”、是“糊塗”,但行善的人就像一個長在草叢中的冬瓜,自然會在暗中一天天地長大。其實,說“善有善報”也並非是唯心的因果報應之說。多行善事,或許別人不會報答你的善舉,但至少不會給你帶來禍端。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幫助別人自己也常處在快樂之中,這本身就是對你的善報。
行善並不需要講究形式,普通人完全可以做到。丹霞禪師有一次行至洛陽的惠林寺,天氣很冷,他在寺內的佛殿裏看到一個快凍死的乞丐,就把木佛拿來燒火取暖,救了乞丐一命。院主見後,大發雷霆:“你怎麼敢燒佛像?”丹霞禪師說:“既然不能燒出舍利,那麼把木像拿來燒好了!”燒佛的丹霞事後平安,而責怪他的院主卻遭到了懲罰,兩道眉毛全部掉落。這是為何?道人無心,即為無過。無心的道人何過之有?隻要本性率真地去行善,便是行善道,結善緣。
反之,一個人常做壞事,表麵上雖看不出有什麼壞處,但作惡的人就像春天院子裏的積雪,隻要陽光一照自然消逝。行善不至得善報,但也不至得惡報,但多行惡事沒有不遭到報應的。這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智慧金言
為善如登山,一步一步地走去,終必達到極高的境地,便覺神清氣爽;為惡如掘井,一鏟一鏟地挖去,終必達到極深所在,立覺眼迷神昏。並且,登山,用力小;掘井,用力大。結果,登山者容易下來;掘井者不易爬出。
34.勇於改正自己的過錯
無苦、集、滅、道。(改惡從善)
解讀
對於因果報應,也許有人會問,一旦犯了錯,有了邪惡行為,悔改可不可以不遭報應呢?佛陀告訴我們:人的造因必有其果,因果關係自食其物;人的善念必有其報,改惡從善得道多助。
可以肯定地說。犯了錯誤當然允許改正和醒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在佛陀的教化中確有其事。
正所謂“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免遭更大的損失,也是睿智的行為。
活學活用
勇於改正自己的過錯
孔夫子曾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因涉世未深,尚未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難免有犯錯誤、產生過失乃至誤入歧途的時候,人的這種失足,像馬的偶然失足一樣,並不罕見。
問題在於,個人的一度失足,是否就意味著他的人生是完全失敗了呢?
不,曆史事例與理論已無數次地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失足之後,倘若能幡然悔悟,改正錯誤,那麼,他的人生還可以迎來燦爛輝煌的前景。
古時有一惡少年,他橫行鄉裏,人們把他與害人的山中老虎、河中蛟鱷並列為鄉裏的“三橫”,還把他視為“三橫”之首。
有人巧言勸說惡少年去殺虎斬蛟,用意是希望“三橫”能同歸於盡。少年覺得殺虎斬蛟並非難事,就欣然前往。他進到山裏殺虎後,又下水斬蛟,追蹤了數十裏,經過三天三夜的搏殺,終於如願而歸。
鄉裏的百姓們見他去斬蛟後,數日未歸,認為他必死無疑,大家相互慶賀。
這種場景正好被經過生死拚搏,得意凱旋的少年看見,給他的思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觸動,他萌生了悔過之心,但又覺得自己已年事蹉跎,恐怕日後無所成就。
佛祖得知,現身開導他說:“一個人在早晨認識了道理,那麼,即使在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何況你今日已經覺悟,來日方長呢?人最可怕之處是沒有誌氣,至於能否青史留名,那並不值得憂慮。”
少年聞言,當即立誌改惡從善。後通過刻苦磨礪,終成長為一名將軍,深受百姓愛戴。
惡少年悔過自新,說明的正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的道理,說明浪子們在愧悔之後,可以發生轉變,也可以作出令世人矚目的輝煌功績。
之所以能如此,在於他因失足而大徹大悟,產生了認識上的飛躍;在於他在愧悔大好時光的流逝時,能更珍惜現在的機會,在人生的征途上,把步子邁得更大更沉穩些;在於他有了失足的經曆後,吃一塹,長一智,辨別是非的能力更強,對人生的把握也更準確。
智慧金言
“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當然,最好還是不失足的好,從一開始就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航船,少走彎路,不入歧途,如不起損人利己之念,不起貪汙受賄之念,不起淫穢之念……並貫徹到具體的行動上,從而防止日後的愧悔。對於失足者而言,則在愧悔以往的過失後,絕不再做今日後再後悔之事。
35.保持一顆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