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薩埵,心無掛礙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釋譯
當心中無所得無所求時,就是自在的菩薩。菩薩是以無漏智慧從有求有得的此岸,到達無求無得的彼岸。
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漢譯名稱很多,例如覺有情、大道心眾生、大士、高士、開士。發了四弘誓願,修行六波羅蜜多,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經三祗百劫,曆五十二階位,而證佛果之過程者,便是菩提薩埵,簡稱菩薩。
菩薩從初發心至佛果位,所經曆的五十二個階段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初十信是外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內凡,又名三十賢位;初地以上是聖位。初地以上得無生法忍,煩惱不起,無明分斷,仍有眾生要度的誓願,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進入無功用地,不必再發誓願,自然因應隨類攝化,乃至能顯現佛身,普度眾生。永遠普度,隨緣普度而實無眾生已度、當度、正度者,便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
心無掛礙
菩薩因為已到無所求無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力量所致。由於般若的空慧,已將一切自我的執著掃蕩清淨,自心即是清淨的智慧,等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佛心,等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照,亦無痕跡,正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心的功用,無心的執著,所以是“心無掛礙”。
普通人無法做到心無掛礙的程度,因為凡是起心動念,都有主觀的立場,既然預設立場,就不容易把心門敞開,尊重他人、接受他人。如果經常學習菩薩精神,以慈悲為著眼點,以智慧做指導,就能凡事多為他人的立場設身處地,諒解他人、同情他人、協助他人,而少為自我的主見作保護,少為自我的得失作考量,則雖不能“心無掛礙”,至少也能心情愉快了。
不妨將菩薩的心,譬喻成山中的一朵祥雲:雲是不請自來的,不驅自走;雲在山巒之間,穿來穿去,遊走自在,遇到了山峰,不會被擋住,越過山巔,繞過山腰,消失於無形。雲是有的,但不會受到任何東西的阻礙,因為它本身沒有固定的目的,沒有固定的形體。雲遇到不同的氣溫氣流,便會隨緣變化成雨、露、雹、雪、霜、冰以及水、氣等形狀。這就是菩薩無心如雲出岫的意思。凡夫也不是完全不能學習的。掛礙是妨礙、牽掛的意思,也是心有煩惱、病態的意思。有掛礙的心,就是心有了牽累障礙的病。例如《維摩經》說維摩詰長者因為眾生有疾,所以維摩詰長者也示現有疾。眾生害了生死煩惱的大病,所以心有掛礙,菩薩已離生死煩惱大病,所以心無掛礙。菩薩為了慈悲眾生,示現於眾生群中,看來也像是掛礙有病的眾生,但他們的內心已空無一物,故名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釋譯
無有恐怖
恐怖是驚駭、恐怕、畏懼等慌張不安的意思。在大小乘經論中,恐怖的情況大致有三類:一是凡夫遇到災難臨身無法逃避時,覺得恐怖;二是外道天魔聽聞有人說佛法時,魔宮震動,無法自處,所以恐怖;更有一類小乘根性的人,聽說修持大乘菩薩道至成佛為止,要經三祗百劫,也會覺得恐懼。
《雜阿含經》卷二說,愚癡無聞的凡夫,見色是我及我所,若色變異,心亦隨轉,則生恐怖,產生障礙,導致心煩意亂,若心不隨變異,則心不恐怖,不產生障礙,不會導致心亂。凡夫愚癡,不知諸法無常,恒在變異,即是空相,即是無我相,故對生死變異生恐怖心;若能心不隨境界轉移,便不為所動,即無恐怖想。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則謂當觀世音菩薩說出《大悲咒》之後,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這是邪不敵正,邪惡的魔法,遇到慈悲的佛法,就生恐怖了。
何人能得無有恐怖?《雜阿含經》卷三十六則說:“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這是說,離欲出世的人,也就是證得解脫道的四果聖者,永遠離世間恩愛,也超脫一切恐怖。該經同卷又說:“睹斯老病死,令人大恐怖。”隻要出離老病死,人即無有恐怖了。
《大智度論》卷二十一說有佛弟子在曠野中修不淨觀,心生驚怖,如來即為他們說了八念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布施)、念天、念出入息、念死。並謂:“若存此(八念之)心,恐怖即除。”以此八念法門,能除靜修之際所生的恐怖。
《心經》所說的“無有恐怖”,即是已從一切法得大自在,所以已無任何患得患失、憂懼不安的心了。
世間也有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也有古代的忠臣烈士、孝子節婦、現代的冒險家以及黑白兩道的遊俠人物,他們都有置生死於度外的氣魄;但他們也怕名節受到侮辱,多半也有被後人歎為慷慨赴死容易而從容就義艱難之憾!例如西方宗教史上的耶穌遇難,中國史上的文天祥受戮,麵對死亡時都有恐懼感。
可見,唯有勘破了生死大關的聖者,才能做到真的無有恐怖;一般凡夫也不是完全辦不到,若能經常做些觀照的功課,觀五蘊無我,諸法皆空,臨到危難發生時,總會派上用場。
遠離顛倒
顛倒的意思是:是非顛倒、黑白顛倒、正反顛倒、善惡顛倒、上下顛倒等認錯了方向位置,混亂了價值判斷,打翻了常軌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