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有因才有果(3)(1 / 3)

又過了很長時間,婦人主動問道:“禪師,你能告訴我氣是什麼嗎?”

高僧還是不說話,隻是看似無意地將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婦人終於領悟:原來,自己不生氣,哪裏來的氣?心地透明,了無一物,何氣之有?

何苦要生氣?生氣便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如果生氣發怒不能改變現狀,則無須發怒。如果損失較大,則設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把事情忘掉。

如果你是一個易於憤怒卻不善控製的人,建議你不妨設立一本憤怒日記,記下你每天的發怒情況,並在每周作一個小結,這會使你認識到:什麼事情經常引起你的憤怒,了解處理這此事情的合適方法,從而使你逐漸學會正確地疏導自己的憤怒。

智慧金言

當你要動怒時,花幾秒鍾冷靜地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猜測一下對方的感受,以此來消氣。最初十秒是至關重要的,一旦你煞過這十秒,怒氣便會逐漸消逝。

32.戰勝多疑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明——癡)

解讀

“癡”,這個字的繁體字,是個“病”字旁加個“疑”字,可以理解為疑心病,它能造成癡情、虛榮、嫉妒、愚昧和狹隘等思想毛病。

疑心病很重的人,對什麼都心存芥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杞人憂天”、“風聲鶴唳”、“捕風捉影”等等,都是對其最貼切的描述。

萬事皆疑是一種很不健康的心理,其無疑是把雙刃劍,既影響人的情緒、有損健康,又影響人際交往,還可能引起一係列錯誤的行為。所以,我們必須戰勝多疑之心。

活學活用

戰勝多疑

患有疑心病的人,成天疑神疑鬼,雖然在正常人看來他的懷疑毫無根據,甚至荒謬可笑,但疑心者卻深信不疑。他疑心重重,搞得自己一天到晚心神不寧。

古時有一綽號為“哭婆”的老婆婆,她在下雨天哭,在晴天也哭,也就是無日不哭。

一位禪師見到她後,問道:“施主,你為什麼老哭呢?”她回答說:“因為我有兩個寶貝女兒,大女兒嫁給賣鞋的,小女兒嫁給賣傘的。

天晴時,我就想到,小女兒的雨傘今天一定不好賣,所以我哭。下雨天時,我就想到了大女兒,此時,不會有多少顧客登門去買她的鞋,所以我也哭。”

禪師聽後,即開導她說:“施主為什麼不換一下念頭呢?

您想,在晴天時,大女兒的鞋店生意會很興隆。下雨天時,小女兒的傘一定很好賣,這不就好了嗎?”

這個老婆婆一聽此語,連連道:“好啊!對啊!”

從此,“哭婆”再也不哭了,無論在晴天或雨天,她總是笑嘻嘻的。

《菜根譚》有雲:“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克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意思是說,因為寬厚的念頭,反映出了人的大度與大氣魄,從而似春風催發著萬物的繁育滋生;猜忌刻薄的念頭,則是人心胸狹窄的表現,似寒雪飛舞、阿霾密布,隻會使萬物凋零敗落。可見,疑心病是多麼地有害,我們必須戰勝多疑之心。

智慧金言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疑心的根源產生於對事物的缺乏認識,所以多了解情況是排除疑心病的有效方法。”要采取用事實說話的方法,逐步消除自己的多疑之心。除此之外,還要加強自身修養,一個思想修養和道德水平很高的人,遇事不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他目標遠大,超脫自我,能夠排除一切私心雜念,多疑心態也就無處藏身。

33.多行善事,不作惡事

無苦、集、滅、道。(因果報應)

解讀

“無苦、集、滅、道。”說無也是有,無是對事物本質的空性而言,有是對事物暫時的因緣和合而言。苦、集、滅、道合起來叫做四真諦或四聖諦,它構成兩對因果關係:苦是果,集是因,苦果是由集因而造成;滅是果,道是因,入滅是由修道而成就。

四真諦是修道大全中的重點,即修煉的核心部分。苦、集、滅、道四個字是佛法根本教義高度概括的凝練語言,因果論和緣起法等要義,在此得到集中生動的體現。

佛家講因果報應,其種類很多,有現世報、來世報、隔世報、三世報等等。惡念惡行必定產生因果報應,這是大自然的法則,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佛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句經文是說,有的時候菩薩的膽子是很小的,他們在什麼問題上顯得膽小畏懼呢?他們最害怕的是造因,因為隻要造了惡因,就必定會有隨之而來的惡果。有遠見的菩薩,從來都堅持以善為本、以慈悲為懷的原則去意念和行事,這便是菩薩的高明之處了。眾生自然指的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我們這些人也有膽子很小的時候,這種恐慌畏懼的心態在什麼情況下產生呢?不是在造因的時候,與菩薩的思維恰恰相反,而是在從前所造的惡因已經結成惡果的時候,遭到客觀現實的打擊和懲罰的時候。才知道其可怕可畏而產生悔恨,正如諺語所雲: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不死心,不見棺材不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