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有因才有果(2)(3 / 3)

遊僧聽了很同情,說:“把馬尾巴給我,你在這兒等著,我保證給你換回一匹比原先還好的馬。”

牧民把馬尾巴遞給了遊僧,就地等候。

遊僧拿著馬尾巴來到一個村子,那裏住著一個貪婪狡詐的王爺。遊僧在他的帳篷附近找了一個洞,使勁把馬尾巴塞進洞裏,用兩隻手抓著馬尾巴。

過了一會兒,王爺騎著一匹快馬疾馳而來,他看見遊僧的樣子很蹊蹺,便停下,好奇地問道:“你在這兒幹什麼?幹嗎揪著馬尾巴?”

遊僧回答說:“我在這兒放馬,一不留心,它鑽進洞裏去了。幸虧我跑得快,總算抓住了馬的尾巴,否則就要失去一匹好馬了。我先休息一下,就把它拽出來。”

“是匹什麼馬,跑得快不快?”貪婪的王爺問道。

“它跑起來像風馳電掣一樣,腳蹬子都磨壞了。我駕著它一天能繞地球跑七圈。它的鬃毛像高山頂上的白雪,兩耳之間可以放置十頭駱駝,它抬起前蹄往上一躥,鬃毛能觸到雲霄。”世上哪有這樣的好馬!王爺聽了垂涎三尺,撲通一聲從馬背上跳了下來,推開遊僧,就去抓馬尾巴,還翻臉訓斥遊僧:“誰允許你在我帳篷周圍放馬的?立刻給我滾開!”“唉喲,我的腳磨出血了,走不動路。請你給我想個辦法吧!”遊僧裝著可憐巴巴的樣子哀求道。

“你騎我的馬走吧!把馬尾巴給我。你給我滾遠一點,我不願意在我的帳篷周圍見到你了。”王爺吼叫著。

遊僧悻悻然騎上王爺的那匹快馬,一溜煙向草原跑去,跑到那個牧民跟前,把馬交給了他,自己又到各地雲遊去了。機智的遊僧利用王爺貪婪的心理,以一匹隻露出馬尾巴的莫須有的好馬誘他上鉤,結果換得了對方一匹好馬。

智慧金言

見到利益,想得到多些,而且嫌少不嫌多,這是許多人都有的心理。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想發財,這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太過貪心,人過於貪則會被他人利用。身為官員,如果貪無止境,那麼他的政治前途也將要喪失;作為商人,如果太過貪心,那麼他很快就會敗下陣來,身處孤立的境地。

31.讓憤怒之情立即化為烏有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明——瞋)

解讀

“瞋”,這個字由“目”和“真”兩個字組成,目是眼睛,眼睛看得太認真、太執著,就要挑毛病,挑毛病就會產生態度不冷靜,頭腦不冷靜而發熱就會耍性子、發怒。目字也有麵目的意思,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人發脾氣時,就會現出真麵目而原形畢露。

生活中,誰都免不了會發怒。但憤怒不是人的一種天性,而是人們對客觀事物不滿產生的一種情緒反應。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上看,憤怒都是極為有害的。憤怒容易使人昏聵,憤怒容易壞事,憤怒容易傷身,憤怒容易樹敵。所以,一旦那該死的怒氣湧上心頭,我們就應該立即讓其化為烏有。

活學活用

讓憤怒之情立即化為烏有古人雲:“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要知道,別人不可能惹你生氣,生氣的根源在於你自己。有一位婦人脾氣十分古怪,經常為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生氣。她也很清楚自己脾氣不好,但她就是控製不了自己。

朋友對她說:“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你為什麼不去向他訴說心事,請他為你指點迷津呢?”於是她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找那位高僧。

她找到了高僧,向他訴說心事,言語態度十分懇切,渴望從高僧那裏得到啟示。高僧一言不發地聽她闡述,等她說完了,就把她領進禪房中,然後鎖上房門,獨自離去。婦人本想從高僧那裏聽到一些開導的話,沒想到高僧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把她關在這個又黑又冷的屋子裏。她氣得跳腳大罵,但是無論她怎麼罵,高僧就是不理會她。婦人實在忍受不了了,便開始哀求,但高僧還是無動於衰,任由她在那裏說個不停。

過了很久,房間裏終於沒有聲音了,高僧在門外問:“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隻生自己的氣,我怎麼會聽信別人的話,到你這裏來!”

高僧聽完,說道:“你連自己都不肯原諒,怎麼會原諒別人呢?”於是轉身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還生氣嗎?”婦人說:“不生氣了。”

“為什麼不生氣了呢?”

“我生氣有什麼用呢?隻能被你關在這個又黑又冷的屋子裏。”

高僧說:“你這樣其實更可怕,因為你的氣都壓在了一起,一旦爆發會比以前更加強烈。”說完又轉身離去了。等到第三次高僧問她的時候,婦人說:“我不生氣了,因為你不值得我為你生氣。”

“你生氣的根還在,你還沒有從生氣的漩渦中擺脫出來!”高僧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