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有因才有果(2)(2 / 3)

30.摒棄貪婪之心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明——貪)

解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一段講述了典型的因緣關係,把人的生命全過程分為十二個階段,所以被簡單稱為十二因緣。經文中的“無明”是第一緣,“老死”是第十二緣,中間省略了十個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人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十二緣有十二種不同的含義:

無明:即迷惑和不覺悟(包括貪、瞋、癡等);

行:即由無明產生的行為而進人生命流轉行列;

識:即身業、語業、意業所留下的影響,包括以往的善惡信息記錄和儲存等;

名色:即指色身和受、想、行、識這五蘊的化合;

六入:即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觸:即指人離母體與外界接觸;

受:即指五蘊和六根的活動,兒童從不懂事到逐漸懂事的過程;

愛:即指已產生分別心,有了貪愛和喜歡不喜歡;

取:即指欲望、追求索取;

有:即指擁有和占有,其中包括善與不善的行為:

生:即指生生不息,生是由各種“業行”和“因緣”所決定的;

老死:即指有生必有死,血肉之軀終有徹底分解而轉化為乓他物質的時候。

這十二緣又分為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無明緣和行緣是“過去因”;

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是“現在果”;愛緣、取緣、有緣是“現在因”;生緣和老死緣是“未來果”。

佛陀把十二因緣描畫成一張循環圖,供每個人了解、研究和參悟。人的生命流轉循環,大致像一個被蒙上眼睛的毛驢在拉磨一樣,行進不止循環不已。毛驢的眼睛是被布蒙上的,人的眼睛是被生活之無情網所蒙。佛陀教導說:“生活本是無情網,認清路線路好行。”

那具體又該如何做呢?秘訣就隱藏在十二緣中。

十二緣起法中所講的過去因和現在果,講的是不可抗拒的曆史事實,投生到人間就如生米做成熟飯,已成為自然規律的事實而不可挽回。那麼,我們的主動權在哪裏呢?就在“現在因”中,也就是說,隻要不製造今世因,便可斷來世果。那麼具體又該怎麼做呢?經文中已經講得非常明白,在這一生中,能否脫離苦海,秘訣隻在緣起的第八、九、十這三個環節中。佛在此泄露了無機!隻要正確對待現在因的愛、取、有三個字,逃離生死苦海的目的便可達到。愛、取、有這三個環節解決得好,就可以不再受輪回之苦,也就是說,可以不再當磨道驢了,也不受無情網束縛了。若想達到此目的,必須將愛換成厭(厭離貪愛),將取換成獻(奉獻),將有換成空(實有悟成萬事皆空),便萬事大吉了。

佛陀在此特別提到了“無明”,什麼是無明呢?無明就是人的毛病、狹隘、暴躁、煩惱、虛偽、嫉妒、傲慢、不覺悟等邪惡的總稱。

無明即迷惑和不覺悟,包括貪、瞋、癡等。人生之苦有兩大根源:其一,客觀外界的引誘和危險,即名、利、色、情四大障礙;其二,主觀意識中的寄生蟲,即貪、瞋、癡三大病毒。貪、瞋、癡猶如三支隱形毒箭,是打人我們思想內部的可怕敵人,如能滅除它們,才會獲得幸福人生;不僅愛、取、有三個緣法呈還滅相,而且也可以通過徹底修悟自己,將“無明”除盡。

中國文字很有學問,貪、瞋、癡三個字各有其隱藏的內涵,下麵我們將分別加以剖析。

“貪”,這個字由“今”和“貝”兩個字組成,可以理解成貪欲的對象是當“今”的寶“貝”,不是過去和未來的,突出了現得利。古代曾用貝殼做成貨幣,表示貪圖是以錢為首的,其他為次。

貪欲是產生罪惡的根源之一。人一旦貪心過重,就會心術不正,就會被貪欲所困,離開事物本來之理去行事,就會將事做壞、做絕,大禍也就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務必要摒棄貪婪之心。

活學活用

摒棄貪婪之心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安度一世。”不貪,主要指不貪圖名位財利。這在人際交往中,是一個人善於掌握處世分寸的一種表現,也是評價個人修養的重要標準之一。

一個人不能忍住心中的貪欲,什麼事情都會辦不好。受貪欲的影響,總是奢望自己能夠比別人占得多,能夠不勞而獲,稍不如人,便氣憤不已,隻能看到眼前利益,有損人格不說,長遠的利益也同樣會失掉。

從前在蒙古國,有一個快活、機智的遊僧。一次,他路過草原,碰見一個牧民無精打采地走著,手裏拿著一條馬尾巴。“你出什麼事了,為什麼這樣悲傷?”遊僧關切地問他。“我遭到了不幸!”牧民傷心地說:“一群狼把我的最後一匹馬吃掉了,隻剩下一條尾巴。你想想看,沒有馬我可怎麼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