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一切有為法皆為空幻(4)(2 / 3)

智慧金言

完全真實與明確往往缺乏魅力而顯得蒼白,模糊與朦朧才更加誘人。在藝術審美中,所謂的“神秘”和“空靈”,所謂的“盡在不言中”,所謂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正是模糊與朦朧產生的巨大效果。

27.苦中求樂才是真甜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舌:舌感交加並無苦)

解讀

“舌:舌感交加並無苦。”即能吃一切苦,苦中求樂才是真甜。

佛陀在宣講佛經時說,人不隻是要養成一種真正吃苦的習慣,還要把吃苦當作一種修行。

《論語》告訴後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可見,能吃苦,是成大事者必備的要件之一。

古人張載也曾有過這樣的議論:“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困憂戚,庸玉汝於成也。”這是告訴我們,人生中艱難困苦在所難免,應該以艱苦的環境來磨煉自己,不畏艱苦,激勵自己奮發進取。

活學活用

苦中求樂才是真甜

苦難雖然難以忍受,但它卻是人生一筆豐厚財富。蘇武牧羊於杳無人煙的北海之地;重耳流離在外一十九年;寧戚穿著單衣在城門外喂羊;西漢王章病臥於牛衣之中與妻子相對落淚……上天將大任降於某人身上,一定會使他曆盡各種艱難困苦,這樣就可以磨煉他的意誌,增強他的能力。

儀山禪師對禪學有很深的領悟,德高望重,經常有很多人去拜謁他。

在寒冬的一天,下著鵝毛大雪。滴水和尚不畏嚴寒,去天龍寺拜見禪師。但是禪師卻不讓他進門,滴水就一直跪在門外,而且一跪便是三天。禪師的弟子紛紛為他求情,可禪師絲毫不為所動。

日複一日,滴水身上皴裂的地方都流血了,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來,但他依舊跪在那裏,雷打不動。到了第七日,他再也支撐不住,倒了下去。禪師的弟子馬上向禪師報告。這時,禪師才下令將滴水扶進寺院,並同意他在自己門下參學。一日,滴水對於無字與般若的異同十分不解,便去請教禪師。

禪師卻當即給了滴水一拳,並且喝道:“這個問題豈是你能問的?”

滴水和尚被禪師的拳頭打得頭昏目眩,冥冥之中卻恍然大悟:“有與無都是自己的膚淺意識,你看我有,我看我無。”在儀山禪師的嚴格要求下,滴水自己苦心參禪,最終成了一代名師。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要想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成就,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其實,苦難並不可怕,俗語說得好:“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在經過一夜寒風徹骨之後,迎來的必是撲鼻的梅花香。

智慧金言

遭受過痛苦的人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正是因為他曾處在困苦中,經過不斷地磨煉,最終得到了幸福,他才真正地明白了,何為苦?何為樂?他才能珍惜快樂,而且將以前的困苦牢記於心,不至重蹈覆轍。

28.忍安逸才能成就大事業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身:體有靈氣方能正)

解讀

“身:體有靈氣方能正。”即身體首先要與意念配合,勤勞向善,腳踏實地走正道。

對於“身”我們往往有這樣的欲望:希望舒服些。正是由於有貪圖安逸之心,所以由此產生了種種不良的後果:貪圖安逸,人就沒有雄心大誌,害怕艱苦的生活,懼怕磨難,麵對挫折則放棄自己的誌向,整天沉迷於安穩的生活,陶醉於快樂的享受,根本不可能磨煉出堅強的意誌,而且還有可能因為貪圖享樂而招致災禍。

所以,要忍安逸,艱苦奮鬥,才能幹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

活學活用

忍安逸才能成就大事業

人生能有多久,不到百年時光;天地是暫居的旅店,光陰是永遠的過客。如果不自警覺,一味縱情取樂,就會樂極生悲,像秋風過後的草木零落一般。

貪圖安逸,等於自毀長城。一旦人處於安穩快樂的環境中,就會忘記憂患的存在,消磨了自己的意誌,不求上進,得過且過,哪裏還談得上什麼發奮圖強?所以,古人把貪圖安逸享樂比作是在飲用毒酒,味道雖然甘美,喝下去卻是要致人於死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