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一切有為法皆為空幻(4)(1 / 3)

我們還應該認識到,無風不起浪,誹謗自己的人固然可恨,但自己的行為是否也有過失和不足之處呢?對於別有用心的攻擊,置之不理,讓它不攻自破,但對於針對自身問題的批評、指正,雖然話很刺耳,但也要從中分析,總結教訓。這才是對待誹謗正確的態度。

智慧金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三月寒,誹謗之言一出,暴露的是一個人的卑鄙心理,人格的低下,同時也傷害他人,擾亂視聽,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中傷誹謗他人都是無能的表現,真正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是不屑這樣做的。26.將聰明隱藏在糊塗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鼻:鼻感濁氣並無涕)

解讀

“鼻:鼻感濁氣並無涕。”即嗅覺敏銳而承受能力強,以難得糊塗去領悟萬事皆空的道理。

大凡立身處世,是最需要聰明和智慧的,但聰明與智慧有時卻依賴糊塗得以體現。

“難得糊塗”是鄭板橋的名言,莎士比亞亦曾說過:“傻子自以為聰明,但聰明人知道自己是個傻子!”

糊塗並不是目的,而是認真嚴肅對待人生的態度,是為了取得理想人生的韜略。從這個角度來說,做人難得糊塗,而大智慧正隱藏在這難得糊塗之中。

活學活用

將聰明隱藏在糊塗中

說到難得糊塗,我們許多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甚至許多人的廳堂之上也都懸掛著“難得糊塗”的條幅或匾額,但有多少人仔細思考過這其中的深刻內涵呢?許久以前,人們就在生活實踐中悟出了許多有關為人處世的道理,並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名言: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蘇東坡

聰明而愚,其大智也。——呂坤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一嚐,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洪應明

這些名言所講的,有處世的修養,有與人交往的態度,也有社交的道德規範,但它們之中卻有一共同點,而這一點正是通過“難得糊塗”一語道破。

是啊!難得糊塗!有的人窮其一生都沒有明白做人有時要將糊塗時且糊塗的道理。有的人一生謹慎,卻因為一點小事而前功盡棄;有的人聰明一世,卻因為糊塗一時而毀掉一生;有的人貌似愚鈍,其實聰明絕頂;有的人絕頂聰明,卻聰明反被聰明誤,而葬送了卿卿性命。無怪乎有人歎息,人生無常,禍福難料,但如果他能全麵了解難得糊塗的內容,相信他的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為人——低調生存的藝術

人的本性總是不服輸、愛強出頭,殊不知,在你顯示自我聰明才智的同時,卻被別人“槍打出頭鳥”。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恰是聰明人對糊塗學的巧妙應用。為此,我們必須牢記,善於表露聰明是禍害的開始,而善於裝糊塗則是精明人的智慧。

為事——以退為進的策略

龍虎寺的學僧正在牆上描摹一幅龍爭虎鬥圖。圖中龍在雲端盤旋而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此時,恰逢禪師經過,學僧便請禪師評鑒。

禪師看後說道:“龍和虎的外形畫得不錯,但沒有把握好龍與虎的特性。要知道,龍在攻擊之前,頭必然向後退縮;虎要撲時,頭必然向下壓低。龍頭向後的屈度愈大,虎頭愈貼近地麵,他們也就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學僧們都非常佩服,其中一個說道:“師父真是一語道破,我們不僅將龍頭畫得太靠前,虎頭也太高了,因此總感覺動感不足。”

禪師借機開示道:“為人處事與參禪的道理也是一樣。退一步的準備之後,才能衝得更遠。”

自古以來,聰明與糊塗、前進與後退是兩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兩者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精明的人在聰明與糊塗、前進與後退之間還用了一種巧妙的智慧,並將它們和諧地統一起來,這種智慧就是“難得糊塗。”將聰明隱藏在糊塗中,將前進隱藏在後退裏,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策略。

處世——以和為貴的原則

所謂處世,實際上是指與人交往過程中的態度和方法,而在此強調的是對人和事保持一種含蓄平和的態度。舉例來說,如果待人過分認真,常常會得罪人,傷了和氣;相反,如果待人能夠不計小過,嘻嘻哈哈,一團和氣,看似有些“傻”氣,實則是一種極其聰明的處世智慧。

社交——八麵玲瓏的技巧

“難得糊塗”是一種較高的修養境界,更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態度,可譽為“社交界的太極拳。”“難得糊塗”教會我們與人為善,化解衝突;教會我們和氣待人,珍惜友情;更教會我們求同存異,忘卻仇恨。有了這樣寬容的智慧,我們會變得開朗;有了這樣睿智的策略,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