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典藉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有一沙彌好逸惡勞,整日遊手好閑、不思進取。一日,風和日麗,沙彌在涼亭呼呼大睡,恰好百丈禪師經過,喚醒沙彌,說:“我突然想起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見你在此,遂有心考你。”沙彌十分好奇,百丈禪師問:“野兔能活十幾年,而家兔的壽命才有四、五年;野狗的壽命有二三十年,而家狗隻能活十幾年;野豬比家豬的壽命高一倍……為什麼野生動物比飼養的動物壽命長呢?”沙彌百思不得其解,求教百丈禪師,百丈禪師微笑著說:“我們寺院所在的山上,原本有很多鹿群,也有狼群。人們心善為了使鹿不受傷害,把狼全部趕走。鹿群開始安享太平,數量開始猛增。但是,由於鹿的生活過於安逸,體質下降,沒過多久便大批死去,最後人們隻好把狼又請了回來,從此鹿群又重現生機。”沙彌聞言頓悟,拜謝離去,從此十分勤勉。
其實,無論是誰,隻要貪圖安逸,都會毀掉自己的進取之心,從而毀掉自己的人生。
智慧金言
忍安逸,首先要珍惜時光,人生苦短,隻顧貪圖享樂,就什麼事業也無法成就;其次,忍安逸,要積極進取,否則,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自然會意誌消沉,甚至有可能蛻化成社會的害蟲,為人們所厭惡。
29.利用思維意念的力量控製與引導自己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意:意念無邪本屬正)
解讀
“意:意念無邪本屬正。”即首先是人的思想意念,人若想走正道,必須排除妄想邪念。
《菜根譚》有雲:“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意思是說,在邪念萌發時,便意識到這是走向貪欲的邪路,應該立刻打消這種念頭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壞念頭一產生就立刻有所警覺,有警覺就立刻加以挽救,這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重要關頭,絕不能輕易放過這至關重要的一刹那。
思想的天地是廣闊的,思想的觸角是敏銳的,我們確實應該更好地利用思維意念的力量,控製與引導自己,在人生之路上走的更好。
活學活用
利用思維意念的力量控製與引導自己佛陀雲:“善惡迷悟一念間。”人的每一言行,是由人的一念決定與控製的。
一名叫信重的武士慕白隱禪師之名而來求教:“難道像許多人所說的那樣,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
白隱禪師沒有直接回答他的提問,卻反問他的職業,當聽到他的回答後,白隱禪師以不屑的語氣說道:“武士?你是武士?哪家主人會請你當保鏢?看你的麵孔氣色,活脫脫就是一個乞丐。哦!你還佩著一把劍,你的劍一定是鈍到連我的腦袋也砍不了的。”
武士都把榮譽與名聲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因此,受到了奚落而馬上怒不可遏的信重,立刻就伸手拔劍。
此時,耳邊傳來了白隱禪師那毋庸置疑的話語:“地獄之門正在打開。”
信重聞言,一怔之後,當即意識並信服了白隱禪師的言行高深,於是,他馬上收劍並向白隱禪師鞠躬致敬。
“天堂之門由此敞開。”白隱禪師緩緩地說道。在這則禪的故事中,白隱禪師通過設問,說明了天堂與地獄存在於人的主觀意識中。說明了人或因行善而升天堂,或因作惡而墮地獄,隻不過是受當事者的一個念頭所支配的行為決定的。
於是,信重先是用他的拔劍之手,即將打開了地獄之門;再又通過他的收劍之手,打開了天堂之門。其中的差距,僅僅是一念而已。
其理確如佛家所言:“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可見,在標有正負取向的人生坐標中,個人的一念之確,能促使人步入天堂,走向成功;一念之差。則能使人墮入地獄,備受煎熬與懲罰。
你,我,他,每個人不同的人生進程,都免不了受這一念或那一念的影響。即使是大至救人或殺人,拒賄或受賄……都是在一念之下而致。
所以,我們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對妄想邪念做到“一起便覺,一覺便轉”而這種扭轉是每時每刻的事情,需要恒心毅力,在於自己平時的磨煉。切記,對自己的心靈不能有半點鬆懈,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智慧金言:
人生,每每令我們每個人在一念之下,作出相應的抉擇與應對,而某些一念又能改變人的一生,天堂地獄一念間,悲哀歡樂一念間,成功失敗一念間……把握好人生,必須落實到一念的作出與施行,萬不可兒戲,萬不可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