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一切有為法皆為空幻(3)(1 / 3)

坦山和尚與師弟去化緣,碰到一個漂亮女孩因為過不了河而在啼哭,坦山便說:“我順便把你抱過去吧。”過了河女孩謝過坦山和尚便走了。小師弟卻不滿意,心裏很生氣,禁不住責問師兄道:“咱們出家人是不準近女色的,師兄你竟然抱著人家過河,難道不怕犯戒嗎?”坦山和尚笑了笑說:“師弟,出家人常說善哉!善哉!不就是行善嗎?她有難處我才幫她,解決了難處就算完了,我早已將女孩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不放呢?”小師弟聽後放下包袱,笑著說:“我的眼光狹隘,真不好意思,是我錯怪了師兄,善哉!善哉!”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放下與放不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禪理。情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然而,世上哪有不散的宴席?緣起人聚,情自不必放下,放下即是無情,此時讓我們好好珍惜;緣盡人散,散了又怎能抱著不放昵?抱著不放即是癡情。無情與癡情都會被情所煩擾,惟有把握好放與不放的尺度才最正確。

智慧金言

凡事講究分寸、尺度,對於情也是如此。緣起時,不能無情無義,要好好珍惜;緣滅時,不能過於癡情,放下才是最理智的選擇。

22.平淡是心猿意馬的克星

是故,空中無色。

解讀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心經》的第四段共67個字。占全文的四分之一還多,是《心經》中內容最豐富的段落。此段單從字麵看,似乎是排列式的輕描淡寫,而一旦進行深入的探討,就能感受到其廣泛、生動和美妙。

“是故,空中無色。”所以,空中沒有色的實體。在此,佛陀依然強調的是萬事皆空的“空觀”理論,是要求我們在思想上樹立起一個萬事皆空的理念,並將這種理念帶進我們的實際生活中。雖說無色,可實際上名、利、色、情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現象,那又該如何去對待它們呢?

如果名、利、色、情能永遠擁有,我們就不妨去努力追求。然而,名、利、色、情卻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過眼雲煙,那麼我們就應該找到一個需求適度,什麼是適度?就是不過分追求,少欲而安。

活學活用

平淡是心猿意馬的克星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認為現代人的物欲太盛,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時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

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動力。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物欲更具誘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隨心所欲,就必然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幸。

那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智者告訴我們:“平淡是心猿意馬的克星。”在追名逐利的現代社會裏,不要小瞧這不起眼的平淡心態,它能於利不趨,於色不迫,於失不餒,於得不驕。它能抗拒物欲的誘惑,不讓心猿意馬把你攪得心神不定。

有一個掃地和尚的故事,說的是一座縣城裏,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時候,就開始掃地,從寺院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一直掃出離城十幾裏。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裏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那些做了爺爺的,從小也看見這個和尚在掃地。老和尚雖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鬆樹,不見它再抽枝發芽,可也不再見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可小城裏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月。過了若幹年,一位長者走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石上鐫刻著字,字跡大都磨損。老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鐫刻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的傳記記載,他享年137歲。

現代人也許會譏笑這位老和尚除了掃地,掃地,還是掃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其實這位老和尚就是在這平淡中,給小城掃出一片淨土,為自己掃出了心中的清淨,掃出了137歲的高壽,誰能說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煉呢?

智慧金言

平淡是心猿意馬的克星。能安於平淡,做起事來,不慌不忙,不躁不亂,井然有序。麵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麵對物質引誘,心不動,手不癢。沒有小肚雞腸帶來的煩惱,沒有功名利祿的拖累。活得輕鬆,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裏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