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一切有為法皆為空幻(3)(3 / 3)

古人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如果太清就不會有魚,人如果太認真就不會有朋友。對於苛察之心我們不能不警惕,這是完全合乎佛法的。

活學活用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的確,人性的特點就是這樣,擅長於發現別人的毛病而論長道短。

有個故事叫《不戒語》,說的是:

有四個和尚相互約定,靜默打坐七天中不得開口說話。頭一天他們默默不語,但到了深夜,燭火忽明忽暗的,第一個和尚說:“火要熄了。”第二個和尚說:“我們應該一言不發的呀!”第三個和尚說:“你們為什麼要講話呢?”第四個和尚很得意:“哈哈哈哈,隻有我一個人沒講話。”

在這段參禪的故事裏,人的天性弱點,得到了形象真切的展示。理解了這些,我們也就不會奇怪人容易犯苛察的毛病了。

“人至察則無徒”,如果一旦發現別人有稍許過錯,就抓住不放,看不到別人的長處和優勢,到頭來,隻能將自己置於孤立的境地。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不要總是去責備、去苛求別人。在要求別人怎麼做的時候,應該首先問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在發現別人的毛病時,應該首先問一下他是否也有優秀的地方。總之,一味地苛求,隻會把事情弄糟,隻有嚴己寬人,才是正確的為人處世之道。

智慧金言

《尚書·伊訓》中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是說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求全責備,檢查約束自己的時候,也許還不如別人。那麼,我們又怎麼能看別人不順眼呢?還是胸懷寬廣些的好。

25.以正確的態度麵對誹謗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耳:耳聽穢言無非議)

解讀

“耳:耳聽穢言無非議。”即因為有智慧、定力強,聽任何話都不煩心(包括惡言惡語、造謠汙蔑),已達無邊無量的承受能力。

生活中最讓人煩心的穢言無非是誹謗之言。誹謗的產生,往往是由於仇恨或出於嫉妒。誹謗他人的人用心險惡,他們往往利用別人不明真相的機會,惡意中傷、挑撥離間,進而從中漁利。所以,對於他人的誹謗之言要槙聽。麵對誹謗,我們無須斤斤計較,隻要心胸坦蕩、問心無愧,也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活學活用

以正確的態度麵對誹謗

誹謗形成的原因,綜合起來,不過這樣幾點:一是由於仇恨他人的成就或為人;二是嫉妒他人的成功,懼怕他人的成就超過自己。無論是名人、偉人,還:黽凡人、常人,都有可能受到誹謗。

據《論語》記載,步孫武叔誹謗孔子不是聖人。《孟子》中記載,藏倉誹謗孟子不行仁義。孔子、孟子一生注重自我修養,依然有人誹謗,可見受人誹謗也是常事,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對待誹謗。有的人一聽到對自己的抵毀之言就怒不可遏,要去論個明白。不能忍受誹謗之言,而有修養的人卻視之平常。

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佛印禪師,看佛印禪師正在打坐,於是就在佛印禪師旁邊坐下學著他的樣子。大約過了兩個時辰,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於是起身站了起來。他覺得自己的彈功已經入門了,忍不住向佛印禪師問道:“禪師,你看我坐彈的樣子如何?”

佛印禪師看了看蘇東坡,讚歎道:“好一尊佛!”

蘇東坡聽到禪師的讚賞,神采飛揚。隨後,佛印禪師隨口問蘇東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

蘇東坡與佛印交往甚密,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平日裏總是你來我往地調侃,這個好機會蘇東坡怎麼會放過呢!於是他就毫不客氣地說道:“好一堆牛糞!”然後自己在那裏哈哈大笑。佛印禪師也沒有動怒,隻是坦然一笑。

蘇東坡以為自己贏了這場論禪,於是逢人便說他贏了佛印禪師。他的妹妹蘇小妹知道這個消息後,找到蘇東坡,說道:“哥哥,趕緊收起你的話吧!你都輸了,還好意思說自己贏了!”

蘇東坡不解地問道:“明明是我贏了,怎麼會輸呢?”蘇小妹說:“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心中有糞,所以看禪師才像牛糞。”聽了妹妹的話,蘇東坡慚愧得無地自容。

以博大的胸懷去化解刻薄的調侃、剌耳的嘲笑乃至惡意的誹謗,這就是高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