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從心理突破成功的瓶頸
無受、想、行、識。
解讀
“無受、想、行、識。”沒有對色的思維意識。
前麵已經講過要樹立萬事皆空的理念,而空與不空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將自我先看空。如不能看空自我,那麼,萬事皆空就隻能是口頭禪而已。
我空要靠思維意念支撐。心是思維意念的主宰,隻要煉得心空性空,屬於思維意念的受、想、行、識,便自然要變成空無了。
心是我們思維意念的主宰,以佛陀的教誨來指導我們的現實生活。生活中,有許多人不斷地追求成功,但卻一次次地失敗了,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濟,而是緣於他們有一顆阻礙成功的心。
活學活用
從心理突破成功的瓶頸
人人都在追求成功,然而,曆盡嚐試許多人都失敗了,隻有極少數人獲得了成功,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許多人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他們欠缺能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從工商巨富、軍政要人,到各界明星、科學家、藝術家,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並不單純是能力行為,更重要的是一種心理行為。
有個年輕人立誌成為最好的獵人,所以他努力學習射箭,但他卻遇到了這樣一個障礙:他在訓練中穩定地持續克服更遠的距離限製,從50米,60米,70米,80米,90米,一直到98米,但他怎樣也不能克服100米。雖然他口口聲聲說自己一定能夠做到,但他心中卻不以為然。
一天,年輕人訓練完畢準備回家,走來一個白胡子老人,老人對年輕人說:“小夥子再試一次,然後就可以回家了,來吧,再射一次80米。”
年輕人見老人慈眉善目,遂不忍心拒絕,隻見他舉起手中的箭,一箭射中了靶心,此時老人向年輕人宣布:“我的天!我想我剛才弄錯了,你射中的是100米外的靶子。”年輕人不信,仔細測量一番,的確如此,等他回過神來,白胡子老人已不見了。
從那以後,對這個年輕人而言,要射中100米的距離已不再有任何困難了。
正如智者所說:“世間牢籠無數,但最難走出來的,還是我們的心籠。”真正阻礙這個年輕人的,不在於他的訓練不好或能力不足,真正的原因在於他的決心意念。
智慧金言
心是思維意念的主宰。很多時候,阻礙我們成功的主要障礙,不是我們的能力的大小,而是我們的心。
24.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眼:眼觀四海清明亮)
解讀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或六入。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或六境。六根的認識能力又叫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其認識界限,合起來稱作十八界。經文中的“無眼界”與“無意識界”,說的是首尾兩界,中間省略了十六界。
從直觀角度看,無眼則失去視覺,無耳則失去聽覺,無鼻則失去嗅覺,無舌則失去味覺,無身則失去觸覺,無意則失去思維。凡是占據其中一條,就不能算是正常人。《心經》中說“無”是什麼意思呢?說無是因為有,而且有得不正常,不合乎佛法。如一個人對某些事物:看不順眼、聽不順耳、吃不順口、想不順心等,人的妄念、妄語、妄行,都出於此,六根不修好了怎麼行呢?這六根修好了也叫“無”。
在人體中,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合起來,學名叫做識神。識神等於體,元神等於心。心與體相對應,元神與識神相對應。
六識中的每一識都有自己的欲望;眼希望看好的,耳喜歡聽好的,鼻喜歡嗅好的,舌喜歡嚐好的,身希望舒服些,意喜歡隨心所欲。六識的強烈欲望在名、利、色、情四方麵拚命表現自己,這便會給人生帶來災難,將人生拖入無邊苦海而難以回頭。
那又該如何將六識修好、修無呢?觀世音菩薩的《悟空六則》給我們指出了標準,下麵我們將分別予以探討。
“眼:眼觀四海清明亮。”即胸懷寬廣眼光遠大而是非分明便會心善看什麼都順眼了。
生活中,最常有的經曆是:由於種種原因,看某人怎麼都不順眼,於是與其相處心中便存有芥蒂,之間關係自然緊張起來。對此,佛陀告訴我們:其實,往往別人並未犯多大的過錯,隻是由於自己苛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