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一切有為法皆為空幻(2)(1 / 3)

“那麼,你不過是被命運之船送到了兩年前,現在你又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了。請上岸吧!”話音剛落,白發艄公已飄逝而去。中年男子如做了一夢,他揉了揉眼睛,想了想,離岸而去。他沒有再尋短見。

智慧的生活方式是萬事隨緣。有成就而不狂喜、不得意,不成功也不憂鬱,總是心存高遠,不怨天尤人,安分且隨緣,這樣就對萬事萬物都能通達樂觀。能把一切都看得淡薄,自然無憂無慮。

智慧金言

古人雲:“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意思是說,得到了榮譽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悲苦,這裏麵有一個哲理,即得失界限不會永遠不變。一切功名利祿都不過是過眼雲煙,得而失之,失而複得經常發生,意識到一切都可能因時空轉換而發生變化,就能把一切都看淡、看開,做到凡事順其自然了。

17.不戒欲,要製欲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此。(萬物皆空)

解讀

佛用緣法和因果論解釋色與空的關係,即色是物質的宏觀表現形態,空是物質的微觀表現形態。

微觀物質是分解後的最小單位,被稱為基本顆粒,這個基本顆粒叫做空。如此一來就更簡單易懂了:色是具有一定屬性的基本顆粒由因緣化合和演變而成為色;空是有形物體的徹底分解成基本顆粒而歸於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佛陀的經典名言,是高度概括的萬物“空觀”理論,是佛陀指導我們認知萬物的規範準則。

“受、想、行、識,亦複如此。”講的是認識來源於物質的內在規律,是指色空相等、萬物皆空的理論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可以作為人類認識世界、處理一切事物、解決一切矛盾的行動指南。

《心經》的第二自然段,僅僅隻有27個字,卻含意深遠,飽含了佛陀語重心長的教誨,他向人們麵授機宜——若想獲得無價“般若”,其訣竅在於悟空,別無他法。《心經》的理論就是一個“空”字。

既然萬物皆是空,而人們卻認為萬物(如功名利祿)皆是實,這一對現實中的矛盾應如何去認識和解決呢?

在佛陀看來,無疑是要正確地認識“空觀”理論,而努力修行,以求運用大智慧到達光輝彼岸。對我們而言,不可能戒掉一切欲望。但要做到“製欲”。正如叔本華所說:“財富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你就越感到渴。”我們又怎麼能不去約束自己呢?

活學活用

不戒欲,要製欲

人有欲望,是因為人有需求。說製欲,不說戒欲,是因為人的欲望大體上都由人的需求而來。就需求而言,人需要吃飯,便思謀著弄到食物;人需要愉悅身心,便希求五彩的美色和美妙的音樂;人需要消除勞頓,便總是想著如何使自己安逸舒適。這些欲求,實在都出自人的天性的需要。

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正是這些來自人的天性需求的各種欲望,推動人類用自己的創造打扮了自己的生活和這個世界,使人的世界一天天變得美好,譬如由我們的食欲,就創生出了燦爛的中華飲食文化,這大約也是不可否認的。

人的欲望既是出自人的天性,就不能沒有,也不可能沒有,要戒絕是不可能的。

人雖很難戒欲,但要能製欲。製欲,就是要求人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不能貪得無厭,欲壑難填。人對外物的追求應該是與人的需要相統一的,而人又本該是自己需要的主人,是自己欲求之物的主人。

一個人去沙漠中尋找寶藏,可是寶藏沒找到,所帶的食物和水都已經沒有了。沒有食物,也沒有水,身上沒有一點力氣,他隻能靜靜地躺在那裏等待死亡的降臨。

在死的前一刻,他向神做了最後的祈禱:“神啊,請幫助我這個可憐的人吧!”

神真的出現了,問道:“你想要什麼呢?”

他急忙回答說:“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是很少的一份也行。”

神於是滿足了他的要求。他吃飽喝足以後,叉繼續向沙漠深處走去,很幸運,他找到了寶藏,那些寶藏在那裏散發著奪目的光彩。他貪婪地將寶藏裝滿了身上所有的口袋。

但是他已經沒有足夠的食物和水來支持他走完剩下的路。他帶著寶藏向回走,由於體力不斷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寶藏,他一邊走一邊扔,到最後把身上所有的東西都扔掉了。最後,他躺在地上,臨死之前,神又出現了,問道:“現在你要什麼?”

他回答道:“食物和水!”

尋找寶藏的人到死才明白,自己所需要的不是富可敵國的寶藏,而僅僅是維持生命所需要的食物和水。有欲望無可厚非,但如果不知節製,下場亦如此。

智慧金言

無以厭足的欲望,常常是使人罹禍的根源。比如一心鑽進錢眼裏,就會忘記自己應該是金錢的主人這一根本,而做出蠢事來。坑蒙拐騙,巧取豪奪,這是害人,一朝東窗事發,身陷囹圄,這是害己;即使一朝得逞,可以大肆揮霍,但沉溺酒色,淘空了身子,最後也還是自己葬送自己。到頭來,那金幣的叮當,實際上成了貪婪者的喪鍾。

18.對名聲的追求要保持理智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名、利、色、情——名)

解讀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