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一切有為法皆為空幻(2)(2 / 3)

在這一段裏,佛陀告訴弟子們,凡是一切可見的物質和非可見的物質,都具有空的本性,其物質不變、性質不變、數量也不變。凡是諸種具體事物的形成總是有因有緣的,不能超越緣起法則和因果理論。

那為什麼經文的第二段已經將“空觀”理論講明白了,在此又再次重複呢?這無非是個講述層次的問題,第二段講的是可見的物質“色”,而在此講的是諸如聲波、光波、能量、引力等非色態的不可見物質。佛陀為了解除眾弟子心中的疑惑,而作了層次分明的論述,更進一步講清楚了萬事萬物的共同屬性和特點。

物質世界的原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肉體生命是生有滅的。佛陀說:“不要把我看得那麼實,要把元神早日修成正果。”佛陀的意思是讓我們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不被形形色色、曇花一現的名、利、色、情所迷惑,隻有努力修煉才能免除遺憾和悔恨。

佛陀告訴我們,名、利、色、情四大障礙,是人生之苦的一大根源,是客觀世界的引誘和危險,對此我們必須保持理智。

名,即名聲。人對名聲的追求,如果超出了限度,超出了理智時,常常會迷失自我,不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名聲要你幹什麼你就得幹什麼。

活學活用

對名聲的追求要保持理智諺語雲:“名聲躲避追求它的人,卻去追求躲避它的人。”這是為什麼?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回答得好:“這隻因前者過分順應世俗,而後者能夠大膽反抗的緣故。”日本著名的白隱禪師的故事為我們作了最好的詮釋。

日本有個白隱禪師,他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有一時夫婦,在住處的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家裏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無意間,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異常!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白隱。此時,他的名譽雖已掃地,但他並不以為然,隻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般。

事隔一年後,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裏,向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

白隱仍然淡然如水,他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什麼事。即使有,也隻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

白隱禪師為了給鄰居的女兒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代人受過,犧牲了為自己洗刷清白的機會,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但是他始終處之泰然。“就是這樣嗎?”這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反映了白隱禪師的修養之高、道德之美。

其實,就名聲本身而言,喜歡好名聲,鄙視壞名聲,這是人之常情。有人稱名聲為人生的第二生命,有人以為名聲的喪失有如生命的死亡。蒙古族還有一句諺語:“寧可折斷骨頭,也不損壞名聲。”這些話都是為了維護好名聲,其涵義是做個堂堂正正的人,不幹那些偷雞摸狗壞名聲之事。

名聲是一個人追求理想、完善自我的必然結果,但不是人生的目標。一個人如果把追求名聲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處處賣弄自己,顯示自己,就會超出限度和理智。正如前麵所說,人一旦追求名聲超出限度、超出理智時,常常會迷失自我,不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名聲要你幹什麼你就得去幹什麼。

智慧金言

對於名聲我們還是看淡一些得好,正如居裏夫人所說:“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要知道,鸚鵡叫得呱呱響,但是它卻不能飛得很高。

19.不貪圖眼前的利益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名、利、色、情——利)

解讀

“名、利、色、情”,“利”,即利益。

古人雲:“利者人之所同嗜,害者人之所同畏。利為害影,豈不知避!”意思是說,利益是人們都非常喜愛的,禍害是為人們畏懼的。“利”就如同“害”的影子,形影不離,又怎麼能不知回避呢?

的確,貪小利而忘大害,是許多人都犯的毛病,這種毛病就像痼疾一樣難以治愈。縱觀曆史,匕首隱藏在荊軻的地圖中,貪圖土地的人是秦始皇;毒刃隱藏在魚腹裏,沉溺美味的人是吳王。因此,千萬別貪圖小利而忘大害。在利益麵前,我們必須忍住貪婪之心。

活學活用

不貪圖眼前的利益

諺語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見利益與禍害的關係是如此的親密。

人不能過於貪圖眼前的利益,更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利害是相互轉化的,隻顧追求眼前利益,離禍害也就不遠了。

有個人問禪師:“世上最可怕的是什麼?,”

禪師說:“欲望!”

那個人滿臉疑惑。

禪師說:“聽我講一個故事吧!”

有一個農民想要買一塊地,他聽說有個地方的人想賣地,便決定到那裏打探一下。到了那個地方,他向人詢問:“這裏的地怎麼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