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一切有為法皆為空幻(1)(1 / 3)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釋譯

舍利子

是一個人的名字,也就是舍利弗(梵文sāriputra),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心經》是以舍利弗為聽眾代表而說的,如同《金剛經》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為請法的代表而說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是物質現象,包括地、水、火、風的四大類物質元素。人的肉體稱為色身。有顏色的紅黃藍白黑等,有形狀的長短方圓大小等,有粗大的物體如全宇宙的天體,有細微的物體如極細微塵,有可用形象表現的物質,稱為有表色法;有無法用形象表示但是確實存在的能量,稱為無表色法。《心經》所講的色,主要是指人的身體。

空是對有而說,亦即是無的意思,但是空義更為廣大活潑。“色不異空”是說,一切物質現象,皆不離成、住、壞、空的四態;肉體的生命,不離生、老、病、死的四苦。臨時有而終歸空,從空而有還原為空,現象雖有而自性是空。“空不異色”是說,一切物質現象,雖然自性皆空,卻又不妨礙因緣而有。凡夫愛有而懼空,大菩薩們,見有不貪愛,見空不恐懼。因為有色不異空的無色,空的無色不異有色,當空則空,當有則有,平等自在,心無牽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不能離開五蘊,五蘊本身就是空。色是物質現象,存在於空中,由於有空,色的物質現象才能經常變化及變換它們的位置、形象、關係,所以感覺到有這麼許多東西存在。

在這個世界沒有不變化及不移動的東西,我們人的色身,有生、老、病、死,會老化會消失。地球和地球外的太空,及星球彼此之間也有互動的關係,也是不斷地在老化,不是永遠獨立存在的。因為有變化才曉得它的存在,這就是色,就是現象有而自性無。

當我們觀照五蘊皆空,如果知見不正,會使人變得消極,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認為身體既是假的、空的,所以不必吃苦,讓它活活地餓死。對家庭不必盡義務,因為是虛幻的;對社會不必盡責任,因為人世間不是真實的存在。如此的話,便不能成就菩薩道了。因此禪修觀想第一步是觀一切空,第二步要運用假有的現象,使眾生能成就菩薩道,進而成佛。所以實證“色即是空”,能夠解脫苦惱;實證“空即是色”,能夠成就佛道。體悟了空以後,要以積極的行動度眾生。譬如佛像是假的,但我們利用假的佛像來作為修行的工具;色是假的,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都是假的,但我們必須吃飯、穿衣滋養這假有的色身,如此才能運用色身作為修行菩薩道的工具。在體認到色即是空以後,一定要證悟空即是色,才能體會到空義的積極麵。

空不能離開色,空不能離開現實的有。實相是空,因緣因果是有,否則就是虛無的頑空。開悟的人因為身體還在,和普通人一樣會講話、活動,所以念頭還在,但是自我中心的執著不存在,因緣要他動時他就動,在動時頭腦清清楚楚知道在做什麼。要空的是對於色法等的執著,色法等的現象仍是有的,不但身體是有,心理活動也有,這是真正的解脫者。《六祖壇經》中說的“無念”,常被誤解是沒有念頭、沒有思想,實際上是沒有自我執著的念頭,不是指頭腦中沒有反應活動;他的頭腦活動和凡夫的頭腦活動不一樣,凡夫的思想是以自我的感情和情緒連在一起,這是浮動不平衡的。如果有思想、有念頭,但沒有自我主觀的感情和自我立場的情緒,這就是空的意思。就好似鏡子本身不會動,當外麵的景物動時,反映到鏡中,鏡麵才有景象的活動。但是這個鏡麵的影像和外在的景物動得完全一樣,沒有加入鏡子自己的主觀判斷、自我執著、感情成分,這就是“無念”的意思。

不生不滅

釋譯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六不三對,是表達心法及色法等諸法空相的。

不生不滅

一般人在認知上了解一切現象都是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的,在感情上卻都希望可喜可愛的事物,最好能永遠有生、有淨、有增,而永遠沒有滅、沒有垢、不會減,這是愚癡凡夫的想法。有人生孩子,大家恭喜他,而當有親人過世時,即使活了很大的歲數,親朋好友還是會悲傷、痛苦。也有極少數人十分悲觀、極端消極,認為有生就有滅,看到了初生的嬰兒就說:“好可憐!這世界上又多了一個快要死的人。”看到花開了就說:“唉!好沒有意思,過幾天花就要謝了!”遇到晴天並不開心,因為不久就要下雨了!見到妙齡少女,便想再過幾年她就要變老變醜了。這雖是事實,唯以如此負麵的態度看待人生宇宙的現象,也是不健康的。

佛法在觀察任何一樣事物時,都要洞悉事物的本末因緣,雖然萬事萬物都會生滅消長,但在這個當下,也都有其存在的事實,不可把年輕人看成老年人,不可把活人看做死人,不可乘船時船還未翻你卻先往水裏跳。

了解到有生就有死,有淨就有垢,有增就有減,就不會執著於一切的現象,而能認知到它現前的存在隻是一個過程,所以失敗時不會太頹喪,成功時不會太興奮,隻是盡自己的能力把當下每一件事做好,這就是不生不滅。生的成功,不可能永遠擁有它;滅的失敗,不可能永遠無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