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清華自建校以來,名人輩出,這些名人又有哪一個不是經過辛勤耕耘才獲得了他們應有的榮譽和地位的呢?如國學大師趙元任、“深藏圖書館”的高材生吳晗、不畏艱難求真知的竺可楨等等。一代代清華學子看著前輩創下的輝煌成就,不斷激勵著自己努力學習,爭取有一天能超越前輩,繼續續寫清華的輝煌曆史。所以,正是清華人榜樣的力量,才讓這種辛勤耕耘的氛圍能在清華裏發揚光大。
心理學家馬斯洛這樣說過:“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著名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從七歲開始就養成了寫日記的良好習慣,每天他會把好玩的、有趣的事物記下來。在平時,列夫·托爾斯泰還習慣於收集一些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經過大量的閱讀,列夫·托爾斯泰開始著手進行文學創作,深厚的文化積澱讓其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他的作品一經發表就被人們爭相購買。顯然,習慣不僅為列夫·托爾斯泰創造了勤奮、踏實的寫作氛圍,也成就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在清華,勤勞、勤奮是清華人自然形成的一種好習慣,正是這種習慣,營造了清華辛勤耕耘的良好氛圍,在這種氛圍被不斷發揚光大的同時,也幫助清華擁有了優良的學風。清華人通過榜樣的作用,用自身勤奮努力的習慣,激勵著一屆又一屆的清華學子發揚不怕艱苦、勤奮好學的精神,讓辛勤耕耘的氛圍在清華校園裏茁壯成長。清華人慢慢將辛勤耕耘的這種習慣內化為自己的品質,不斷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清華的勤勞精神教你腳踏實地地做人
曆史經驗告訴人們,不是每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都是天資聰慧的,每個人不可能都有像愛因斯坦那樣聰明的大腦。而名人之所以能成為名人,並非因為他們有超於常人的頭腦,而是因為他們有比常人強百倍、甚至是千倍的勤勞精神,而勤勞也是清華取得百年輝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勤勞精神在清華人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在小的時候,因其家境貧寒,上學對他而言是件奢侈的事情。初中畢業後,家裏無力再支持華羅庚讀高中了,於是華羅庚無奈之下去了上海黃炎培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過了幾個月,因無力支付學費而被迫輟學。之後,華羅庚為了生計回到家裏,在父親的店裏做起了會計,他一邊做會計一邊繼續研究數學。當華羅庚後來取得巨大的成就回想起這段辛酸的日子時,他說是他腳踏實地走過了那段日子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就的。當時,“窮”剝奪了華羅庚年輕的夢想,華羅庚不得不在冬天頂著寒風,擦著鼻涕為別人幹活,而在幹活的同時他還不忘看書學習,這種日子直至華羅庚成年。有一年華羅庚因受風寒感染了嚴重的傷寒症,經過幾個月的調理,雖然身體好了,但是卻留下了病根——腿關節受到了嚴重的損害,落下了終身殘疾。但華羅庚並沒有放棄,他即便拄著拐杖都要堅持學習,經過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他最終成為了聞名全世界的科學家、數學家。華羅庚的這種勤奮精神正如他說過的一句話:“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隻能給那些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
從華羅庚的經曆就可以看出,一個平凡人隻要勤奮,就會超越平凡,就能做到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