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勤奮正能量(1)(1 / 2)

清華告訴你勤奮才是修補劣勢最好的“強力膠”

一年之計在於春,成功之計在於“勤”,不管你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還是一個天資條件差於常人的人,沒有勤奮就沒有成功。在清華人的眼中,勤奮是其修補劣勢最好的“強力膠”,一路走來,清華人獲得人生成功的金玉良言就是“勤能補拙”,他們將勤奮這種正能量在清華校園裏撒播,生根發芽,精心嗬護其成長,使得勤奮精神不僅在清華學園長盛不衰,而且還以點帶麵地把勤奮的種子傳播到了祖國的每一個角落,教人在生活中勤奮學習,腳踏實地地做人。

清華人將勤能補拙視為成長最大的心得

成長是人生中必經的一個過程,人一出生就慢慢向著事先設定的生命體係一個一個地去突破,好像自成係統,從外界獲取能量,而學習可以讓一個人的人生更加具有係統性,從而使人走向成功。哲學上說,凡事都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隻是沒有認識到,所以這就需要去學習,探索。人也一樣,生下來就是一紙空白,然後通過不斷的學習,在空白的紙上描出多姿多彩的人生經驗,這就是成長。

清華學子華羅庚曾經說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耕耘一分才。”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到以華羅庚為代表的清華學子之所以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功,不是因為清華人有多麼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把“勤能補拙”視為成功的法寶,同時這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心得。總之,他們相信隻要勤奮努力,就能超越那些聰明的孩子。

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隻驚羨它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山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這充分說明:一個人的成長是需要百分之百的付出的。

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上曆史課講到我國邊疆少數民族的曆史時,要求大家記住很多難記的名字——名字怪異,且很長,像今天中文翻譯來的外國名一樣。這些難記的名字給郭沫若學習曆史造成了很大的麻煩,為了清除這個障礙,郭沫若想到了一個絕佳的辦法,他叫上班上一個玩得很好的同學,在一個光線十分暗淡的自習室裏背誦曆史,並且兩人還進行記曆史名字比賽,之後兩人苦讀硬背,直到把曆史背得滾瓜爛熟才允許自己出自修室。這種勤能補拙的精神伴隨了郭沫若先生的一生,在後來的人生歲月中,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幾乎天天苦讀,即使重要的休息日也不例外。不僅如此,郭沫若還把史學家司馬遷寫的《史記》從頭到尾整整讀了一遍,他對《史記》中的文章一篇一篇進行分析、校訂,甚至寫評論,並在文章末尾寫下批注,有時候看到《史記》裏有弄錯的字詞、話語,在仔細的閱讀過程中都加以校正。不僅如此,他還把《史記》裏麵最經典的言論和一些難得的資料視為寶貝,抄錄下來,放在手邊,以便隨時閱讀和學習。郭沫若一生成就非凡,寫了大量的著作。寫書的時候他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即使再苦再累,也從來不讓人代為抄寫。郭沫若晚年撰寫《李白和杜甫》這部研究型的著作時,視力已大為下降,有人建議讓助手代他抄寫書稿,但他不同意,仍然堅持自己抄寫。可以說,正是這種勤能補拙的精神,鑄就了郭沫若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生活中,不管你做任何事,如果沒有刻苦努力、勤奮學習是很難到達成功的彼岸的,即使你天資聰穎,到頭來還是會一無所成。幾歲就能寫詩的方仲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由於他不勤奮、不耕耘,所以他最終的結局是二十幾歲時寫詩水平和小時候差不多。這顯然是一種悲哀,每個人都應以此為戒。

科學家通過多次試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勤奮可以不斷刺激一個人的腦細胞,通過頻繁刺激可以將學到的知識儲存起來,以便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提取。”勤奮學習能讓一個人更加聰慧,一些智力較低、天生條件不好的人可以通過勤奮學習增長智慧,最終化拙為巧、為靈。清末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曾國藩,自幼天賦不高,一本書常人隨便看看就可以懂其大意了,而曾國藩卻要讀很多遍,有些時候甚至他們家的丫環聽他讀書都能背誦下來了,他卻還背不下來。但是曾國藩讀書刻苦,最終成就了赫赫威名,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也成為很多讀書人學習的榜樣。人的這一生不經過勤奮怎能知道勤奮是一個幸福的過程,是未來美好生活的一把鑰匙呢?

勤奮努力讓清華人不斷成長的同時,也讓清華人不斷地取得成功。從2006年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穀振豐的身上,更是讓人們看到了清華學子的勤奮之至。穀振豐剛進清華園學習計算機的時候,連開機關機都不會,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校訓激勵著穀振豐,他相信勤能補拙,他說:“我來到清華,不是為了讓困難打倒的,而是要去戰勝困難,學習知識,在各個方麵取得進步,最終獲得成長。”之後的穀振豐,過上了圖書館、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刻苦努力,除了吃飯、睡覺和體育鍛煉,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經過一番努力,穀振豐就嚐到了勝利的果實——在一次微積分考試中拿了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