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品德正能量(3)(1 / 2)

根據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介紹,清華大學舉辦的“道德講堂”活動將以深入開展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修養的教育為主要內容,也就是,圍繞“品德”這一主題,加強宣傳推進社會公德建設;圍繞“誠信”主題,強調個人道德的重要性;圍繞“團結”這一主題,培養清華人的團隊精神;圍繞“友善”主題,推進個人品德建設,引導全體清華人在學校裏做一位好學生、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工作中做一個好員工,使他們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因此,踐行道德規範成為了清華每一個人的自覺行為。按照以德育人、以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遵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按照內容豐富化、形式多樣化、對象群眾化的要求,清華大學將以“六個一”為基本方向,大力推進“道德講堂”建設。為此,學校精心設計了“唱歌曲,學模範,誦經典,講故事,發善心,送吉祥”的基本模式,強化講堂的儀式感。其中“唱歌曲”是指每次開講之前,組織學生唱一首道德講堂主題歌曲;“學模範”是指圍繞主題,組織全體師生觀看一部道德建設先進人物事跡短片;“誦經典”是指組織學生誦讀一段中華傳統經典語錄或公民道德“三字經”;“講故事”是指講述一個發生在大家身邊的體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典型事例;“發善心”及“送吉祥”是指通過身邊好人好事的介紹,講述自己的心中感受,品悟道德力量,升華自身境界,互相送吉祥和祝福。

更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大學還將以“我聽、我看、我講、我議、我選、我行”為主要模式,形成“六個我”的課堂講課形式,讓每位師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道德講堂”課上來。其中,“我聽”指的是聽先進事跡宣講;“我看”指的是觀看優秀事跡短片等;“我講”指的是員工自我宣講道德故事;“我選”指的是互相推薦先進人物;“我議”指的是對先進事跡發表感想,或對不符合社會主義品德要求的行為發表議論和看法;“我行”指的是清華人在感知、認知、接受先進人物的優秀品質後,群起效仿,轉化為自覺行為。通過宣傳這些凡人善舉,鼓勵和引導大家講自己、講他人、講身邊的道德故事,從而建設好“道德講堂”,確保“道德講堂”活動能夠有序、有力、有效地推進。

諸葛亮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飛逝,時代也在不斷地變遷,但是關於品德修養的重要性不僅絲毫沒有減弱,反而越來越被人重視。清華人始終堅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在將近一百年的風雨曆程中,清華人曾經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棄筆從戎,為了推翻國民黨的腐朽統治奮起抵抗,為了扞衛祖國和人民而流血犧牲,也為了改革開放貢獻智慧和力量,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遠赴邊疆。朱自清雖然家境貧困,但仍然是“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聞一多為了和平和民主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總之,這麼多年以來,清華師生始終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來自我勉勵著。

品德是火焰,能夠點燃希望之火;品德是明燈,能夠照亮人生的道路;品德是啟明星,能夠引導人們走向輝煌燦爛。清華人所激發起來的“厚德載物”的精神,貫穿於整個清華的曆史中。清華校訓中的“厚德載物”,要求清華人要具有如大地般博大與寬闊的胸懷。而這一點就大多數清華人來說,他們做到了,所以他們是無愧於清華英名的。當今,我們學習清華人厚德載物的精神,就是要用更多的正能量去建設社會,服務人民。

優秀的品德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

羅曼羅蘭說過:“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不在於他具有多大的能耐,而在於他是否具有優秀的品質。通常,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對社會、對生活都充滿了無比的熱情。清華大學教授李星也說:“知識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質。”

一個人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才更有可能獲得成功。沒有品德的人,即使成功了也不會持久,而且一個沒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的。

一個富翁的兒子與朋友一起做生意,被朋友給騙了。富翁的兒子非常懊惱地說:“沒想到我朋友是那種人,我們以前相處得那麼好,什麼都一起分享,而他為了錢竟然出賣了我!”富翁知道後,就安慰兒子,並告誡兒子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當外在的誘惑突破了他們的道德底線時,他們就會不管不顧,顛覆掉傳統的自己所堅持的道德準則。”兒子聽完父親的話後,一臉迷惑地說:“怎麼會這樣子呢?我們曾經是那麼要好。”“那我們做個實驗吧。”富翁這樣跟兒子說道。於是,富翁領著兒子找到了商人李磊。李磊的門麵其實並不大,他們去時,李磊正在悠閑地喝著茶。富翁走過去跟他說:“我有一批貨想和你合作,利潤很大,你看怎麼樣呢?”李磊聽後骨碌碌轉了轉眼珠子,一臉狐疑,有點不太相信。富翁又說道:“我可以等你賣了貨再給我錢。”這麼好的事,李磊當然會同意。生意談成後,富翁投放了1萬元錢的貨在李磊的店裏。隨後,富翁又領著兒子找到了門麵稍微大的另外一個商人張強,還有門麵更大的商人劉永,都各放了1萬元錢的貨在他們店裏,讓他們賣完貨後再找富翁還貨款。一個月後,劉永率先來找富翁,因為劉永的鋪子大,貨賣得比較快,所以第一批貨很快就賣完了。劉永向富翁還了貨款後,並提出要從富翁這兒進更多的貨。沒過多久,張強、李磊都來還了貨款,均希望從富翁這兒進更多的貨。於是,富翁就各給了他們3萬元的貨。富翁的兒子說:“他們還蠻講信用,應該多給他們一些貨。”富翁隻是笑笑,並沒有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