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讓厚德載物精神遍地生根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個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品德是一個人的成功之本,它包括誠信、勤勞、忠誠等多種優秀的道德品質。同時,人們的品德高下也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和氛圍。
清華大學作為我國最有名的高等學府之一,自誕生以來就肩負著建設社會、光大中華民族的重要曆史任務。身為清華人,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他們沒有一刻曾忘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百年校訓,始終不忘完善自己的品德修養,並將這股品德正能量傳遞到更深、更遠的地方。
要想讓人們的心靈不受困擾,就需要大家致力於品德正能量的傳遞,而清華人厚德載物的胸懷正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品德考核,清華人一直堅守的測評底線
哲學家培根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美德猶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從古至今,品德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希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就曾說,教師要以育人為本,而且是德育為先。可以說,清華大學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品德教育。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品德要比能力可靠。清華教授在強調品德的重要性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宋代有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他們都非常有名。蘇指的是蘇軾,黃指的是黃庭堅,米就是指米芾,而由於這些都是大家公認的,所以都無可非議。但唯獨這個“蔡”呢,有人說指的是蔡京,也有人說是蔡襄,那麼它究竟指的是誰呢?大家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說法。最普遍的說法本來是指蔡京,可是人們雖然承認他的書法造詣很深,卻非常厭惡這個人,因為蔡京的人品極差,所以大家都不願承認他書法家的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間,蔡京為了排除異己,誣陷司馬光等人為“奸黨”,還親自寫碑文,題上他們那些所謂的罪狀,刻製成石碑後立在全國。當時很多石匠因拒絕刻這個碑,被蔡京殘忍地殺害。蔡京其實具有很高的藝術天賦,素有才子之稱,他在詩詞、書法、散文等各個藝術領域都有非常優秀的表現,當時的人們提到他的書法時經常會說是“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就連非常狂傲的米芾都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曾有一次,蔡京與米芾一起聊天,蔡京問米芾:“當今社會誰的書法最好呢?”米芾回答說:“從唐朝晚期的柳公權之後,恐怕就得算是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於是蔡京又問道:“那其次呢?”“那當然是我了。”米芾說道。然而蔡京才華出眾,品德卻非常惡劣,心地險惡。他身居高位時,不擇手段地排擠蘇軾,把蘇軾驅趕出京師,還將蘇軾的書法貶得一文不值,說它是一堆狗屎。更過分的是,他還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將蘇軾所題名的碑文全部搗毀。蔡京的人品如此之壞,人們無法容忍他排在“四大書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的名字刪除掉了。可是“蘇黃米蔡”人們又說順口了,於是就讓蔡襄取而代之。蔡襄書法造詣也很高,特別刻苦,而且品德也非常好,他為百姓謀福利,深受人民的愛戴,於是人們認為蔡襄應該排在四大書法家的行列。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品德比他的能力更重要,如果一個人光有能力,卻沒有良好的品德,專做損人利己的事,人們一定會唾棄他,而隻有德才兼備的人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品德去彌補,而一個品德不健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對一個正常人來說,品德永遠比智慧更重要。聰明才智對於一個缺乏道德的人來說,隻是他們用來損人利己的一種手段,這樣的人能力越強,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清華的師生們高潔清廉、品質優秀、以德服人,在品德修養這一方麵,堪稱是萬世師表。清華著名的校長梅貽琦一生清廉剛直,他的一個學生林公俠曾經說:“在如今這樣貪汙成風的社會,梅貽琦校長竟然一生清苦,清廉高潔到這樣的地步,是非常讓人敬佩的,這真是聖人的行為,單憑這一點,就已經足夠成為萬世師表了。”雖然清華大學教授的薪酬待遇都非常可觀,但梅貽琦在清華擔任校長幾十年,卻始終沒有一點積蓄。梅貽琦擔任校長時,辦校的經費都要經過他的手,很多人認為這裏可以撈到很多錢,然而事實是梅貽琦和全校師生們一樣,過著清苦的生活。在聯大成立初期,梅貽琦就把自己的校長專車貢獻給學校做公用車,而他自己要出去辦事則是靠走路。梅貽琦和普通教授一樣租房子住,生活節儉,就連他的夫人韓詠華也因為家裏貧困,到有錢人家裏做傭工,賺錢補貼家用。梅貽琦的四個孩子都在聯大上學,他把學校申請來的補助金全部發給學生卻不給自己的孩子領一分錢的補貼,甚至在後來,梅貽琦擔任清華、聯大、新竹清華的校長時,手中雖然常常握有巨款,辦公室裏卻連一套普普通通的沙發都不舍得買。他手中掌握著清華大學基金,然而支付給自己的薪酬卻非常少,以致他的一生都過著勤儉節約的日子。他去世後,留給人們的全是學校的基金賬目,清清楚楚,一分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