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校長用他的實際行動向人們證明了清華的優秀品德。擁有智慧很重要,但擁有良好的品德,對一個人更為重要。因此,學習清華人的精神,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將會向社會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一家公司要招聘員工,很多大學生都來應聘,卻都失敗了。輪到一名年輕人時,他走進辦公室,看到地上有些廢紙,便順手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裏。正是因為這一微小的舉動,他被錄用了。前麵麵試的那些人沒有注意到這件小事,把品德忽略在了一邊,所以才會應聘失敗。這個故事告訴大家,良好的品德會讓你邁向成功的大門。其實,看一個人如何並不是隻看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看他品質如何、道德如何。一般來講,品德優秀的人才更易獲得成功,才值得人尊敬。
美在於心靈,而品德美才是最純真的美。品德在人的一生中是至關重要的:人生就如同一艘船,品德便是船槳,擁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推動船前進,駛向成功的彼岸;如果一個人沒有了道德,宛如船沒有了前進的動力,不進則退。所以,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不僅要有奮鬥目標,更要好好拿穩這塊無價寶石——掌好船槳,不應該隨意虛擲,要知道,稍不留神它就會離你而去,但你重新找到它卻很難,就如大海撈針。
清華大學教授錢遜說,現在的社會誠信缺失現象很嚴重。很多關於品德問題的討論中,總有些人說自己是被迫的,自己也沒有辦法。不管怎樣,大家總是能找出一些借口為自己開脫。錢遜教授指出,要守住品德的底線,首先要認識到一點,那就是不能用客觀條件為自己找借口。做任何事情總要有個要求,就像考試總要有個標準,60分及格,總還是有人達不到。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標準,如果任何事情達不到標準都找個理由來為自己辯護,這就為所有作假開了一道口子。品德是一個人做人的底線,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馬虎。一直以來提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可是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困難。做人,最主要的是要嚴格要求自己,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堅持正確的道德原則。清華人強調德育,強調體育,強調人的全麵發展。作為世界一流的大學,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看它培養的人才是否擁有良好的品德,能否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貢獻。而清華大學堅持以育人為本,在德智體各項工作中堅持以德育發展為先,充分重視品德的考核。
高尚的品德是美麗的花兒,是最聖潔的心靈的體現,是智慧,也是人最寶貴的財富。學習清華人,做一個有品德的人,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清華人用良好的道德書寫出高尚的情操
中華民族用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了中華兒女最優秀和最美好的道德,這些在清華人的身上都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清華大學社會係主任陳達教授平時是個不苟言笑的人,生活過得儉樸而又有規律。他治學嚴謹,在教學中非常注重用道理和事實說話,也因為這樣,他的作品內容充實有分量,被國內外社會學界的人所重視,尤其是人口學界的人。陳達教授的講課就和他的做人、做學問一樣嚴謹踏實。在上每堂課之前,他都會做非常充分的準備,講課的時候嚴格按照準備好了的講義提綱進行,每一字每一句的表達都有據可循,因此,陳達教授上課的時候很少會即興發揮。但是,同學們對他的這種授課方式卻比較有意見。後來,陳達教授可能也感覺到了同學們的這種意見,於是他在上《人口與問題》第一學期的課程結束時,很認真地問大家對他的上課方式有沒有什麼意見,有沒有哪裏需要改進的或者是要調整的。可是,因為陳達教授的名氣很大,平時生活和工作的時候都是一個很嚴肅的人,大家盡管私底下對他的授課方式有些意見,但這時在課堂上卻都默不作聲。過了好一會兒,才有個學生小心翼翼地說道:“教授,您的這種講課方法,我曾經反反複複地思考過,像我們每個星期有三次課,一共就是六個小時,從宿舍到教室來回大概要一個小時,三次就總共是三個小時,那麼每星期就要用九小時,一個學期如果按十八個星期算的話,就要用一百六十二個小時。但是,如果把教授的上課內容印成講義發給大家的話,隻要幾個小時或者是一兩天的時間,大家就可以全部看完,其他剩下的時間就可以學習其他的東西,這樣不是更有效率嗎?”陳達教授聽了這番話之後,非常不高興,臉色都變了,但他還是努力克製著自己,很平靜地回答了學生的提問。下課後,上課發言的那位學生意識到自己可能言辭過於激烈,不夠謹慎,刺激到了陳達教授,傷了他的感情,同學們也都為這位學生擔心,怕他在以後的學習中會有麻煩。大家雖然都認為陳達教授作為一個有成就、有名望、修養很深的學者,肯定不會因為一時的生氣而心存芥蒂,但還是免不了為那個學生擔心。然而,事實證明,陳達教授是一位心胸非常寬廣的人——他不僅在以後的學習中沒有故意刁難那位學生,而且還給他的課程報告打了全班的最高分。後來,那個學生的畢業論文也由他親自指導,還得了很高的分數,甚至畢業後,他還把那位學生留在了自己主持的國情普查研究所工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用寬大的胸襟、良好的品德生活和工作,不因為一些小事而耿耿於懷,用包容的心去對待一切人和事——由此可見,陳達教授的品德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