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應高度重視遼東山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1 / 2)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堅持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其中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要統籌人類與自然的發展關係。

據聯合國有關組織統計,在支持我國工業化的45種資源中有25種是嚴重短缺的,其中第一個缺乏的就是水資源。而我省水資源的狀況十分危機,目前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800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0%,屬於嚴重缺水地區。水從哪裏來當然要靠自然降雨、地表徑流和地下取水,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提高以森林植被為主的水源涵養能力和人工蓄水能力。水資源問題解決不好,必將成為遼寧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難以逾越的障礙。在過去2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代價也很大,因為我們支出了昂貴的生態成本,可是,在國民經濟統計中並沒有被計算。從建國初期到現在的50多年時間裏,我省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到20世紀80年代末自然災害損失的比重已經達到全省GDP的20%,這是十分驚人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東部山區的生態環境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位於遼東山區腹地的本溪地區,森林植被率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51%提高到2002年的72%,森林蓄積量已由2158萬立方米提高到3500萬立方米,遼東山區已成為我省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基地和寶貴的“綠色屏障”。

然而,近年來,伴隨著國內煤炭、鋼材和鐵礦石價格的上揚,民營資本大量投資礦產資源開采領域,東部山區民營采礦業異軍突起,中、小采選礦場星羅棋布。群發性無證勘查和開采、越界開采、亂采濫挖等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出現嚴重反彈。我們在東部山區某市調研中了解到:在礦產資源開采的高峰期,各類礦山企業達到了1371家。通過換證和整頓采礦業秩序,關閉了一批礦山,現仍有鐵礦開采企業482家,鐵選廠117家,其中持有采礦許可證的隻有60家。這60家中,有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征占用林地批件和編報水土保持方案等手續齊備的寥寥無幾。各種非法采礦、選礦場亂占林地500多公頃,直接造成水土流失麵積3068公頃。由於投資采礦業利潤空間很大,可在短期內牟取暴利。因此,高強度、無秩序、無規劃的亂挖、亂采十分猖獗,小煤礦、小鐵礦、小選礦遍地開花。隨處棄土、棄石、棄渣和任意排放尾礦,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昔日樹木蔥鬱的蒼山翠嶺,如今已是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局部地區已經被破壞到不具備植被生長的基本條件。由於礦山開采地表無任何植被覆蓋,每逢雨季很快衝刷成徑流,表層細顆粒物質隨徑流遷移到下遊溝渠河道,淤積河床、水庫,縮短水庫使用壽命,降低水庫調洪能力,增大洪水危害程度。更為嚴重的是,采礦和選礦生產過程排除的固體廢棄物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淤積到下遊;河道水庫後,造成水質汙染,水環境惡化,水生物滅絕。選礦過程中形成的尾礦顆粒細小,多為粉塵狀物質,一遇大風,粉塵飛揚,遮天蔽日,可謂晴天塵土飛揚,雨天一片汪洋,到處是尾礦沙和爛泥塘。昔日碧波蕩漾的河流,如今變成濁流滾滾的汙水河。

我省東部山區寶貴的森林植被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正在遭受一場曆史性的浩劫。作為我國重工業裝備基地的遼寧省,其生態狀況本來就十分脆弱,東部山區“綠色屏障”是我省目前僅存的具有良好生態功能的森林植被資源,是“遼寧之肺”,也是遼寧中部城市群工業生產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基地,在我省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我省老工業基地振興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資源。遼寧經濟要振興,生態建設當先行,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轉變以犧牲生態環境和掠奪、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經濟發展觀念,保護好東部山區森林植被資源,遏製住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已經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