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6章 忍大辱則有大成(1 / 1)

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碰到不順心的事,或被羞辱,或被誤解,自尊心受到強烈挑戰。這時有兩個選擇,一是針鋒相對,堅決還擊;二是以退為進,強忍自安。而實踐證明,很多時候能忍一時之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這裏所說的“忍”,是指為了大局、為了長遠利益而把他人強加給自己的痛苦、怨憤強咽下去,不予還擊,求得息事寧人的一種社交方法。有句俗語叫“百忍可成金”,它從某種意義上道出了“忍”的意義和價值。

漢初名將韓信年輕時家境貧窮,他既不會溜須拍馬,又不會投機取巧、買賣經商。整天隻顧研讀兵書,最後連一天一頓飯也難以有著落,無奈之中他隻好背上家傳寶劍,沿街乞討。

有個市井的小混混看不起韓信這副寒酸迂腐的書生相,故意當眾奚落他說:“你雖然長得人高馬大,又好佩刀帶劍,但不過是個膽小鬼罷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劍捅了我;要是怕死,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說罷雙腿架開,立了個馬步。眾人一哄圍上,且看韓信如何動作。

韓信認真地打量著小混混,想了一想,竟然彎腰趴地,從他的褲襠下鑽了過去。街上的人頓時哄然大笑,都說韓信是個膽小鬼。

韓信忍氣吞聲,閉門苦讀。幾年後,各地爆發反抗秦王朝統治的大起義,韓信聞風而起,仗劍從軍,爭奪天下,威名四揚。

韓信忍胯下之辱而圖蓋世功業,成為千古佳話。假如他當初爭一時之氣,一劍刺死羞辱他的小混混,按法律處置,則無異於以蓋世將才之命抵償無知狂徒之命。假如他當初圖一時之快,與淩辱他的小混混鬥毆拚搏,也無異於棄鴻鵠之誌而與燕雀論爭。韓信深明此理,寧願忍辱負重,也不願爭一時之短長而毀棄自己長遠的前程。

這樣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讓中另謀進取;不是逆來順受、甘為人奴,而是委曲求全以便我行我素。

“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同事、親友之間發生矛盾時,隻要有一方采取“忍”的姿態,主動放棄對抗,就會使矛盾失去繼續激化的動力,從而使矛盾趨於緩解。其次,“忍”能導致問題的“冷處理”。在矛盾狀態下,雙方頭腦發熱,不夠理智,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一方的“忍”就會使雙方獲得冷靜理智地處理矛盾的機會。最後,從長遠來看,“忍”還有助於成就大事。事有大局與局部、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之分,當眼前衝突有礙大局和長遠利益時,“忍”的態度就成為顧大局的最佳選擇。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成大器往往能權衡利弊,決不會因小而失大。人緣的好壞,差別往往就在忍與不忍之間。那麼,在交際中如何才能做到“忍”呢?

能“忍”首先是一個思想修養的問題。能“忍”的人通常是為人豁達、待人寬厚、品德高尚、有遠大理想的人。他們不會過多計較私利、個人麵子,遇事能更多地著眼於大局、著眼於團結。由於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能忍讓小事小非,而表現出大度胸懷、寬容態度和堅韌品格。

“忍”是對自我感情的約束、抑製,是一種理智的行為。“忍”者需要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尤其是要善於製怒。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忍”的過程即是意誌力發揮作用的過程。能不能“忍”,關鍵要看自己意誌力的強弱。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憤怒爆發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潛伏期。表現為不良情緒的滋生,但未失去理智,意誌還有作用,能強裝笑顏。二是爆發期。這時理智已經不能駕馭感情,意誌也已經失效,情緒不可抑製地爆發出來。三是休克期。憤怒發泄後出現的安靜和疲勞階段。從這個情緒發展變化的規律中我們可以看到,“忍”要選擇好時機,即在第一階段潛伏期就要抑製自己,才能有效地避免自己進入情緒爆發期,如果在這個階段控製不住,那就無所謂忍了。

當然,社交中的“忍”,也不是毫無原則的退讓和容忍,而是在權衡了輕重之後的明智選擇。會忍的人、能忍的人才能在交際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