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位城市人放假到農村旅遊,到了一戶農家,看到老農將一段竹筒在中間的位置開了一個剛夠嬰兒的手放進去的孔,兩頭拴上繩子,之後又把瓜子拌上蜜糖,放到鍋裏炒熟,香氣四溢。年輕人大惑不解,問老農,你們這是在做什麼,老農說,明天我帶你上山捉猴子。

第二天一大早,老農把炒熟的瓜子裝進竹筒裏,然後領著年輕人進了深山,老農把竹筒的兩端拴在兩棵樹上,和年輕人隱蔽在不遠的草叢中。不一會,看到了一隻活蹦亂跳的猴子,在瓜子香味的吸引下,慢慢向竹筒靠近,確定無危險後,把手伸進竹筒的小孔中,抓住了一把瓜子,當猴子想把手抽出來時,因為握著瓜子而無法抽出來,老農與年輕人從隱蔽的草叢中向猴子走去,猴子因為握著瓜子而不懂得放棄而被老農捕獲。

這是一種最原始,而且是最有效的捕獲方法。其實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時候人們就像這隻猴子一樣,犯著同樣的錯誤,人們不願意舍棄現有的東西,安於現狀,不願意嚐試新的東西,其實人人都有自己不能舍棄的“瓜子”,作出人生的重大決策,放棄已知,或者放棄未知的時候,往往並非依據該事的相關信息,而是依據該時刻自己靈魂的原則。不過最終,大多數人會越來越留戀、信任已知的,而懼怕未知的,然後在某個“瓜子”報廢的時候,人們的生命或者生命的實質也隨之滅亡。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又是辯證的。世界充滿著矛盾,成功和失敗,歡樂和悲傷,擁有和失去,平淡和輝煌,看似互相對立,水火不容,實際上它們是緊密相連的。有了這一對對的矛盾,人們便麵臨著選擇,有時隻在心念一動間便翻天覆地,滄海桑田。

有選擇就有放棄,選擇了失去便放棄了擁有,選擇了悲傷便放棄了歡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隻有學會放棄,才能學會選擇。進而,隻有學會了選擇才能不斷擁有。

魯迅先生到日本仙台留學,學的是醫學,麵對著祖國人民的愚昧落後,他毅然放棄了修習幾年的醫學,棄醫從文,用筆來喚醒民眾,向帝國主義、封建統治、反動文人作殊死戰鬥,終於成了革命先鋒、一代文豪。從這點上說,放棄何嚐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擁有呢?

懂得放棄的人是睿智的。懂得放棄應該放棄的,也就擁有了想要擁有的。

當今社會,燈紅酒綠,物欲橫流,誘惑人們的東西太多了。當你一旦被誘惑所俘虜,你就會靈魂迷失,喪失自我,甚至喪失尊嚴。放棄了虛榮,才能看見真實;放棄了享樂,才能讀懂生活。當人們懂得放棄什麼時,才能真正得到美好的東西。隻想一味地擁有,而不懂得放棄,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