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說“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意思是說,一隻隱伏很久的鳥,一旦飛起來必能飛得很高,一棵開得很早的花木,等到凋謝時必然凋謝得很快。人隻要能明白這個道理,既可以免除懷才不遇的憂慮,也可以消除急於求取功名利祿的念頭。
楚莊王即位三年,整天狩獵或飲酒作樂,不理政事,還在宮門口掛起“進諫者,殺毋赦!”的大牌子。
一天,大夫伍舉進見,楚莊王正手端酒杯,口嚼鹿肉,醉醺醺地觀賞歌舞。他眯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飲酒,還是觀賞歌舞?”
伍舉話裏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猜不出,特來向您請教。”
楚莊王問:“什麼謎語,這麼難猜?你說說。”
伍舉說:“謎麵是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曆時三年整,不嗚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請您猜猜,不鳴也不翔究競是隻什麼鳥?”
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它可不是隻普通的鳥。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
伍舉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便高興地退了出來。
楚莊王從此振作起來。整頓內政,起用人才清除異己。
周定王九年(前598年),在邱城大戰中,楚軍擊敗擁有六百輛兵車的晉軍,一戰即使晉軍幾乎全部覆滅。三年未鳴的楚莊王終於一鳴驚人。此後,楚莊王又陸續迫魯、宋、鄭、陳等國歸順,他繼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之後,也當上霸主。他在位23年,使楚國強盛一時。
其實,楚莊王決不是一個沉溺於玩樂之徒。不過是在養精蓄銳,等待時機。楚莊王以三年時間,使國力得到休養生息,也對楚國的大臣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使其他諸侯國放鬆對楚國戒備。
韜光養晦是一種大智慧。
三國時期的劉備也曾以種菜為掩護,在曹操帳下韜光養晦,演繹了一出青梅煮酒論英雄的經典名劇。而清朝的曾國藩集功名富貴於一身,他的韜光養晦也值得後人學習借鑒。
成功之道,在以德而不以術,以道而不以謀,以禮而不以權。做人做事不鋒芒畢露,不驕不躁,韜光養晦。這樣才能在權利的夾縫中得以生存,繼而發展壯大,成就事業。
孟子勸人應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態度,所以事事都應容忍等待時機,絕對不可灰心喪誌,因為一個能“獨善其身”的人,就無法“兼濟天下”。見微知著,守正待時,隱忍不發,以待時機,是成大事、立大業人的必由之路。
南北朝時,北方的東魏政權被權臣高歡控製,皇帝隻是一個傀儡。高歡執政十六年,其子高洋廢孝靜帝自立,國號齊,史稱北齊。高洋尚未稱帝時,政權在其兄高澄手裏。高洋的妻子十分美豔,高澄暗加豔羨,而且心裏很是不平。高洋為了不被高澄猜忌,做出一副樸誠木訥的樣子,時常拖著兩條大鼻涕嘿嘿傻笑。高澄因此將他視為癡物,對親屬說:“這樣的人也得富貴,相書上怎麼解釋?”從此不再猜忌高洋。高澄時常調戲高洋的妻子,高洋也假作不知。後來高澄被手下刺殺,高洋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襲封齊王。
以前朝中大臣素來輕視高洋,這時高洋大會文武,談笑風生,英采飆發,與昔日判若兩人,頓時令四座皆驚,從此再不敢藐視。高洋篡位後,初政清明,簡靜寬和,任人以才,馭下以法,內外肅然。
當時西魏大丞相宇文泰聽到高洋篡位,借義興師的名義,進攻北齊。高洋親自督兵出戰,宇文泰見北齊軍容嚴盛,不禁歎息道:“高歡有這樣的兒子,雖死無憾了!”於是引軍西還。
高洋在平日裏自貶自謙,在寂寞中隱身,與兄長隱忍相處。同時居安思危,注意時局變化。在最後抓住高澄被殺的機會,成就自己的帝業。
一般說來,事情做得不好的人拿日薪,一天十來元,就很滿意了;做得好的拿年薪,一年幾十萬,也不算頂尖人物;不好不壞拿月薪,比前者穩定,比後者微薄,拿月薪的人標準再高也不可能暴富。
結賬的時間和生意大小很有關係,擺地攤的人每天結賬,盈虧一目了然。但若是上百億的大項目,收回投資可能要等好多年。因此,如果暫時沒有收獲,並不意味著此路不通。
做大事的人最要緊的是能耐住寂寞,假如三年不開張,沒有關係,隻要還有飯吃,隻要你相信自己拿的是年薪,十年磨一劍,準備越充分,結果越輝煌。
任何時候信念都是最強大的力量,尤其是當周圍的人已不斷收獲,而你的果實還沒有成熟,甚至根本沒有開花時,隻要斷定種子是優良的,營養也充足,那開花結果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你惟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