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釋義】
孟子說:“那麼國境之內沒有治理好,又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轉過頭去看看左右兩邊的人轉移了話題。
【故事】
公元前319年,齊宣王即位。齊宣王見秦國招攬賢士,得人而治,勢力越來越強大,非常仰慕,便開始發展文化事業,希望能夠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成就一番霸業。同時,為了振興齊國、稱雄諸侯、統一天下,齊宣王提倡儒學,招納賢才,各國學者紛紛前往齊國,孟子也離開了梁國來到齊國。孟子來到齊國後,利用各種機會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勸諫齊宣王。
有一次,孟子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給他的朋友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挨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你說這該怎麼辦?”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孟子又說:“有一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說這該怎麼辦?”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最後,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你說這又該怎麼辦?”齊宣王望著兩旁站立的隨從,把話故意扯到別處去了。
【啟示】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每天滔滔不絕地數落別人的缺點和不足,對於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往往視而不見。當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時,這些人還會適時轉移話題,推卸責任,令人生厭。我們說提高個人素質,首先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現問題和發生錯誤時,要有擔當責任的勇氣,而不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這樣才能盡快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