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孟子·盡心下》
【釋義】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國家次之,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人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人做大夫。”
【故事】
一次,孟子問齊宣王:“大王您認為,何為諸侯之寶?”齊宣王想了半天,不知道如何回答,最後勉強答道:“珍珠美玉,乃諸侯之寶也……”孟子聽後告訴齊宣王:“諸侯之寶有三:土地、人民、政事。以珍珠美玉為寶者,殃禍必及其身。”孟子繼續說:“在諸侯的這三件寶貝中,人民是第一位的,土地是人民的命根子,諸侯的政事之一是‘製民之產’,保證百姓有足夠的土地耕種,使耕者有其田,具體措施便是實行井田製。諸侯的整個政事是造福於民,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人民居於社會的中心和主宰地位,他們的生活富庶了、安定了,則必誠心地擁護和愛戴國君,這樣上下同心,君臣一致,君民一致,國家必然強大,社會必然長治久安。”齊宣王聽了孟子的話,點了點頭。
孟子又乘機問齊宣王:“一國之內,何為貴?”齊宣王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自然是君為貴。”孟子搖搖頭,笑了笑。齊宣王感到孟子笑得莫名其妙,驚奇地問道:“難道我說的不對嗎?依夫子高見,一國之內,何為貴?”孟子嚴肅地答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說:“一個人得到百姓的歡心便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歡心便做諸侯,得到諸侯的歡心便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改立。犧牲既已肥壯,祭品又已潔淨,也依一定時候致祭,但是水旱災害依舊,那就改立社稷。”
孟子認為,人民是與天齊平的,民便是天。諸侯的責任是造福於民,人民奉養他們,是為了讓他們為自己謀福利,倘若他們不能盡職盡責,人民便有權改立他們,所以孟子說“民為貴”。同時,沒有了人民,便沒有人種地打糧,生產物質財富,天子、諸侯、大夫都會因無人奉養而活活地餓死,土穀之神也會因無人祭祀而不複存在。沒有了人民,天子、諸侯、大夫便都將失去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土穀之神是為五穀豐登而存在的,既然大地上沒有了人民,他們也就失去了作用,無存在的必要。
【啟示】
孟子把人民當作治理國家的三寶之一,肯定了人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如今,我們提出的“以人為本”,就是對這一思想的傳承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