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孟子·告子上》
【釋義】
現在想著實現仁德的人,就像用一杯水來撲滅一車柴火燃起來的大火一樣。
【故事】
從前,有個樵夫推了滿滿一車柴草,走到一家茶館門前停了下來。天氣炎熱,樵夫想進茶館喝杯茶,剛進屋坐下,就聽見外麵有人喊柴車著火了。樵夫立馬起身,端起茶杯就衝了出去。他把茶杯裏的水向燃燒的柴車潑去,然後再跑回去,盛了滿滿一杯水,想要滅火。但是火勢越來越大,茶杯裏的水絲毫不起作用,最後柴草化成了灰燼。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是無濟於事的。杯水車薪,力量太小,無濟於事,解決不了問題。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如果做事不注重積累,最後終將一事無成。
宋朝時,有個叫張乖崖的人,在崇陽縣擔任縣令。當時,崇陽縣盜竊成風,甚至連縣衙的錢庫也經常發生失竊事件。有一天,張乖崖在衙門周圍巡行,看到一個管理縣行錢庫的小吏慌慌張張地從錢庫中走出來,張乖崖急忙把庫吏叫住盤問。聯想到錢庫經常失竊,張乖崖判斷庫吏可能監守自盜,便讓隨從對庫吏進行搜查。經搜查發現庫吏頭發鬢角的頭巾上有一枚錢幣,張乖崖立馬把庫吏押回大堂審訊,問他一共從錢庫偷了多少錢。庫吏不承認之前偷過錢,張乖崖便下令拷打。庫吏不服,怒衝衝地道:“偷了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你竟這樣拷打我?你也隻能打我罷了,難道你還能殺我?”張乖崖見狀,十分憤怒。他拿起朱筆,宣判說:“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判決完畢,張乖崖吩咐衙役把庫吏押到刑場,斬首示眾。從此以後,崇陽縣的偷盜風被刹住,社會風氣也好轉了。
【啟示】
作為一國之君,施行仁政不能淺嚐輒止,更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否則,就與那些殘暴不仁的君主沒有什麼區別,隻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這個成語的現實意義在於,麵對問題時,從客觀實際出發,發現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行動的向導,並且做到堅持不懈、日積月累,那麼所有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