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最好的局麵是雙贏(1 / 2)

生活常常以一個雙向選擇的姿態呈現。

你去一個公司麵試,是你先選擇這家公司,然後公司在知道你本身的立場之後再根據其需要來考慮是否選擇你;當你被公司聘用,你付出一定的勞動時間為公司獲利而工作,爾後,公司支付你工資、待遇,你得到了物質回報或是精神上的滿足;你越來越喜歡且重視這份工作,不遺餘力地為了公司的發展奮鬥,公司也就越來越好,給予你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

這樣一個簡單的過程,走入的是良性循環,而促使這種循環的原動力除了可以叫做對等之外,還可以稱作“雙贏”。

雙贏強調的是雙方的利益兼顧,即所謂的“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它是做到利益與和諧統一的最高境界,也隻有這樣的境界才能使得人們都獲得較好的結果。

當人與人的相處,特別是在職場上,顯示的是不對等,隻有一方贏或輸的狀態就隻能釀造悲劇。比如,當你是因父母或其他愛人的壓力被迫去一家公司麵試,收到公司的聘用通知時,你肯定會認為自己是不幸的;之後的工作中,你抱著這種不幸認定公司不能滿足你在物質或精神上的需要,所以你不願意付出勞作,工作原則變成“能不做就不做”,公司的效益自然不高,給你的待遇也不會提升;終於,你由最開始的不喜歡到消極抵抗,每天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日子,甚至為公司因自己的小失誤造成損失幸災樂禍,公司也發現了付出酬薪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最後你隻能選擇離開公司。

兩種循環形成了鮮明對比,這都是能否做到“雙贏”引申的結果。要知道,現實生活中,沒有誰願意一直吃虧,當需求與被需求背馳,當付出與收獲失衡,就會傾斜“雙贏”的天平,傷到其中一個,導致雙方不歡而散。年輕人要有發展,在平時的工作合作中就必須樹立雙贏的觀念。

巴菲特重視雙贏,從他製定實施伯克希爾股東捐贈計劃書就可以看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錢致力於慈善事業,這是對於企業無形資產的一種必要投資。1981年的時候,芒格?查理提出質疑:為什麼要由公司的領導者來決定股東支持什麼慈善機構,因為畢竟公司捐出去的錢都是股東的錢。

巴菲特聽後覺得言之有理,並製定了股東捐贈計劃,允許每一位股東選定不超過3家慈善機構,捐贈的金額取決於該股東所持有的公司A股的數量。這一計劃很快就得到了實施,至今已有31年,伯克希爾通過股東捐贈計劃大約向4000多家慈善機構捐助了2.5億美元。伯克希爾的捐贈模式受到了政府官員的廣泛推存,這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民主的需要。

巴菲特是如此尊重股東的權益,讓持有其股票的股東都覺得自己是伯克希爾的主人。這也就是為什麼伯克希爾在巴菲特主管之下的56年以來,其股東的擁有人數隻進不出,且當有人欲向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購買股票,願意花費高於其股票本身價格的高幾倍時,股東都毅然拒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