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做事之前計算成本和獲得(1 / 2)

昨天,接到了一個很久沒有聯係的學生打來的電話,我們聊了很多,當聊到接下來有什麼計劃的時候,她說出了一件讓她糾結半年的事情。

去年,學生想考北大的研究生,但還差三分落選,今年她本打算再考,可是2月份應聘的時候有一家很好的單位聘用了她,要她國慶之後去上班。是繼續考研?還是安心去工作呢?

考吧又怕考不上浪費了工作機會,去工作不考研又感覺所學的專業需要這樣一個深造的機會。為此,她不斷權衡,就這樣六個月也沒有下定決心走哪頭。就詢問我,如果是我會怎麼辦。

我問她,“當初考研總共花了多少時間來學習?”

她說,去年考研是在九月份開始備考,次年一月份考試,總共花了四個半月的時間。其中,每天學習時間是四個小時,倒數第二周的時候突擊,每天花費了18個小時學習。

這樣算來,她考研差三分的成本是:4*30*4 18*7=606(小時)。

假如她糾結的半年,每天出去正常工作或學習的時間,總會有四個小時去想這件事情,一共六個月,這其中她所花費的成本約720個小時,遠遠多過了她用來考研的成本。

所以,何不最開始就準備考研呢?考上了更好,沒考上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知識,不論怎麼算都是不虧損的,而無謂的糾結除了讓人更加不想也不敢邁步以外,更是一種成本的埋沒!

可年輕人往往在做事情之前都沒有去計算成本的情況,或是過於猶豫不決,使得埋沒成本增大,或是過於急躁,完全忽略了成本計算,最後隻會得不償失。

巴菲特從來不會做有虧損的事情。他在進行每次投資之前,一方麵會計算好所持股票公司的淨資產,包括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然後根據其年報估算出未來五年或是十年該公司的盈利額,從而,估算出股票的價值。再根據購買的價格與其預算後會漲的價格相比較,考慮此刻是否是買入的最佳時機,一定要爭取最高的差價才會出手。

另一方麵,巴菲特在計算好股票的漲幅度之後,也會將等待漲幅中需要的時間成本計算其中,以保證自己不出現因等待現金丟失了更好投資機會的無形折損。

不僅在投資中如此,在平時生活中巴菲特也是一個會隨時根據計算成本與收獲來決定自己要不要行動的人。

前麵也說過巴菲特打高爾夫球,與朋友打一個10美元的賭都不願意的事情。其實,巴菲特並非不願意,隻是他通過計算,發現這個賭博看似他的勝算很大,隻要球在三杆進洞一個就有1000美元,輸了隻要付出10美元的代價,可事實上,巴菲特,打高爾夫球的進球率隻有1/5,所以這10美元是必輸的。那麼,為什麼還要答應玩這樣一個必會虧損的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