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外界的聲音隻能作為參考(1 / 1)

最近觀看了一部新片,名叫《殺生》。

對於這部電影,看了名字之後,你許是同我一樣,認為其與“殺”相近,太過血腥,不值得觀看。可事實正好相反,整部影片都沒有血雨腥風的畫麵,平平淡淡。那為何叫“殺生”呢?隻因它講述的是一個“設計死亡”的故事。

在四川一個名叫長壽村裏,一個名叫牛結實的青年小夥子因為行為太過極端,常常違背傳統,弄鬼掉猴,成為村民的眾矢之的,大家對他都是從討厭到反感到厭惡。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法律的桎梏讓村民都拿他沒有辦法,但又不甘心任其為之,於是請來了高手解決這個大麻煩。

外來高手牛醫生讓所有村民跟他一起演戲,製造了讓牛結實誤認為自己患病得了癌症必須死的“境地”,讓他“心”生了“死亡”。最後牛結石本一個真正健康的人,在外界質疑的言語中由最開始的不信到最後深信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搬著棺材死在了山頭。

影片改編自陳鐵軍的中篇小說《設計死亡》,他的構思最新穎之處在於運用人輕信他人言語,而懷疑自己,堅持他人觀點才為正確的心理來撰寫了一起“殺人不見血”的謀殺案,而殺人凶手是言語的眾人,也是被殺死本身的心理。正所謂“殺人,莫過於殺心”,如何殺心?就是通過運用言語或行為的攻擊形式來中傷人對生存或成功的防備點。

都說“人言可畏”,在實際生活中,在人與人相處的規則裏,也並無道理。許多公眾人物都不敢公開戀情或婚姻,並不是不想承認情感的存在,主要是因為在公眾生活之下,有很多人為了博得眼球,經常炒作,利用莫須有的東西來對其情感進行評判。本是兩個人的生活多了許多閑言碎語,時間久了,自己都會產生懷疑,最終隻會導致戀情破碎。

就投資來說,想必大家都知道,股票市場總是充斥著各類信息,其中最多的就是所謂“專家預測”、“小道消息”、“內幕決策遭曝光”等等,就是為了告訴股民哪種股票會升值了,要買,或是哪隻股票將遭遇風波,快拋。

盡管很多股民都在這樣的流言信息中受過挫,也告誡自己一定要吸取教訓,但是,當看到有人在聽了之後依然選擇相信做出行動時,就抱著萬一是真的的心態,東施效顰,最終血本無歸。

巴菲特在這一點上做得是很好的。他從來不相信所謂的市場預測,內幕消息。他常說,如果股票市場的信息總是有效的,我隻能沿街乞討了。

對於投資市場的外界聲音,他最相信的是相關新聞媒介公布的消息,包括金融和證券市場的管理政策、宏觀經濟報告、上市公司年報、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告等有理有據,且非常有公信力。

他從不相信市場消息,甚至是經過他人之手對於持有股票公司的分析資料,他甚至從來不看專家對於股市分析的走勢。他隻相信自己,相信一個公司的股票價格由持有股票公司的本身價值來決定,隻要做好了該公司的評估就可以決定投資或是不投資,其他的消息都應當保持謹慎。

而年輕人最易輕信他人之言,自己有了創業的點子,告訴他人,隻要兩人中有一人反對就會讓其打消創業的念頭。可是別人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生活之中,我們常常都會碰到類似的事情,身邊兩個熟悉的人吵架,氣憤之餘兩人都向你訴說,可你會發現明明是一件很客觀的事情,兩個人的說法完全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的成長經曆、家庭教育背景、心理路程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在看待任何事情,分析任何事物的時候思想都會不一,其通過言語表達,自然也會顯現出不同的效果。

你不能片麵地肯定或否定某個人的言行,因為他們的本質、所處的角度本身就是不同的,說出來的理論背馳也很自然。因此,你更不能在一家之言的斷定下,不通過反思或嚐試就認為自己的做法會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這就好比吃榴蓮,有的人喜歡它的氣味就會覺得它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水果,不愧號稱“果王”;有的人就很不喜歡它的氣味,嗅一嗅都覺得受不了又怎麼會吃?所以這一戳人就懷疑榴蓮“果王”的稱號,更不理解為什麼它會比香蕉、蘋果貴上數倍。

試想一下,一個沒有吃過榴蓮的人,剛好遇到了很不喜歡榴蓮氣味的人,聽過他言辭懇切地說明,他肯定不會去嚐試這種水果。可假如他剛好有著天生就偏好榴蓮氣味的體質,他將因為一番言語失去終生品嚐美食的機會。

年輕人因涉世尚淺,閱曆、實踐經驗等等方麵的積累確實不夠,能夠在做事情之前主動與相關的人討論,吸取有經驗者的建議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對於外界的聲音一定要過濾著去聽,對於那些你認真研究、辨析過而得出的新意結論,千萬不要因為他人的讚成或反對來斷定自己的對錯。不妨在理性之中,梳理出自己對該事物的看法,然後追究他人不同的看法,在其中找出根源,以此發現更多在實施之中會碰到的問題,並在綜合之下妥善解決。隻有這樣,擇聽擇優,才能常勝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