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年輕人不應該迷信權威(1 / 2)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特意給某大學心理係學生安排了一個新來的老師,由係主任介紹說這位老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接著,這位化學權威煞有其事地拿出一個裝有液體的瓶子,說這是他最近發現的一種新的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同學證實。化學家拿著裝有液體的瓶子在教室內走了一圈,很多同學都會仔細聞聞,雖然有很多人不確定,可當老師詢問有多少人聞到了氣味時,大多數同學還是舉了手。

而實際上,這瓶液體並非什麼新發現的化學物質,隻是一瓶再普通不過的,沒有氣味的蒸餾水。這位老師也並非“化學專家”,隻是一名普通的德係心理老師。但同學們不但相信了由係主任介紹的關於老師的身份,更是否定了自己的嗅覺,認為瓶子裏的液體是有氣味的,來迎合所謂“化學權威”的說法。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心理學家將其稱為“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有地位、有威信、受人敬重,在某方麵更是成為專家的人,他無論說什麼話或是做什麼事都會引起他人的重視,並讓他人相信其正確性。

“人微言輕、人貴言重”,隻因權威人士在他人眼中,對某個領域有過一些正麵的、積極的影響,並得到了社會大多數者的肯定,“對”的光環折射到了權威者的任何思想、行為、言語之中,讓人們認為權威人士一定是正確的。而那些讚同權威的人,不僅可以降低自身對於處理某件事情的冒險係數,滿足人的安全需求,更是可以在權威人士的“被人認同”的光環之下,讓自己也變成一個被人認同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平時在看廣告的時候,發現各種品牌都是名人代言,特別是新出的品牌一定要找時下大腕來讚譽這種產品,從而打開銷售渠道的原因。

“權威效應”並非沒有作用,對於正確無疑的權威理論我們可以在辯證說理時大膽引用,不但可以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更是能讓他人信服,從而改變他人相關事件中不正確的態度與行為。

可我們不能迷信權威,迷信則輕信,盲目必盲從!迷信權威會阻礙一個人創新能力的挖掘,年輕人輕易相信權威,就會被陷入“權威”的死胡同中:由開始的思考——有新主意、新看法——尋找權威依據——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失去思考的興趣。最後變成一個懶於思考的人,而一個人若失去了思考,則必定會缺失創新的前進動力,變得停滯不前。

幾百年前,伽利略若不是懷疑亞裏士多德所認為的“不同重量的物體,從高處下降的速度與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較輕的先落地”的理論,就不會有比薩斜塔的實驗,不會證實人們相信了近2000年的理論竟然是錯誤的,更不會有“近代自然科學”的創始。

如同許多重大科學發現一樣,很多發現、發明的過程並不是很曲折,甚至在發明、發現公於天下之時,你自己本身都有“這個我也想到過啊”的追悔之感。其關鍵是在於創新者們是否有勇於向“定論”提出質疑,向權威進行挑戰。

巴菲特正是憑借著這種精神才得以在證券投資市場中不斷進取。都知道巴菲特的導師是“證券之父”格雷厄姆,在證券投資行業有相當權威的人物,他的“價值投資”開創了有向性投資的先河,更是巴菲特最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