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巴菲特在1951年修完證券投資的課程,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之後,也沒有聽格雷厄姆關於“你暫時不適合進入投資行業”的專家之言,全身心了投入了證券市場,給他踏入投資領域,成就輝煌奠了基石。
接著,在投資中巴菲特由最開始的嚴格奉行著格雷厄姆所傳授的“在進行投資時,一定要在股票便宜的時候去謀取機會”的宗旨,研究各種便宜股票並適當買入,到懷疑這一在華爾街多數自命不凡的投資成功者都認同的觀點的正確性。巴菲特總結發現便宜的股票很難有漲價趨勢。通過尋求,他不顧格雷厄姆的權威身份,亦然否定了格雷厄姆“隻撿雪茄蒂”的理論,找到並讚同費雪的關於“平等看待股票持有公司,不論價格高低對公司進行客觀評估”的投資方法。這一點的改觀使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空前提升,為巴菲特的投資之史劃下了重大轉折的一筆。
隨後,巴菲特更是在秉承格雷厄姆 “價值投資”中最關注的是持有股票公司的有形資產的運轉情況的理論之時,不被其經驗之談所束縛,總結出對於企業來說無形資產比有形資產更為重要的結論。
巴菲特就是在這樣不斷懷疑權威,在權威的經驗之中不斷自省,敢於自我否定,敢於超越權威,開拓創新,從而將自己的投資方法在一步一步地修改之中趨向完美,在投資領域中所向披靡。
作為年輕人的我們,也應有像巴菲特這樣的成功者的特質。挑戰權威是對人們本能所認同的事情進行推翻,它是衝破固定思維,思想衝浪的一個過程,年輕人都充滿活力,享受刺激,這類事情年輕時不做,還等到什麼時候?!
前陣子《人民日報》的一份報道也是讓我尤為感慨。報道說一名12歲的小學生用實驗推翻了“蜜蜂發音靠的是翅膀振動”——這個被列入我國小學教材的生物學“常識”。
該生名叫聶利,偶然中發現翅膀不振動(或被剪下雙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個不停,然後用放大鏡觀察了一個多月,終於找到了蜜蜂的發聲器官。撰寫了論文《蜜蜂並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銀獎和高士其科普專項獎。
這個連成年人都未懷疑的書本“定論”,被一個看似不知世事的孩子所推翻,實在引人深思。也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迷信權威的人更容易在權威中迷失自我,固步自封。
巴菲特曾說,“不要被那些所謂權威人士的言論所牽絆,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膽的超越權威,這樣才能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理念,以彌補很多“權威”的不足。
因此,年輕人如果你有新的理論或是不同權威的看法,請不要輕易否定自己,因為沒有哪種權威的聲音就一定是真理,試著去證實自己的想法,說不定你就是下一個推翻權威,成立新權威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