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財”與“投資”二個詞咋看之下的確背馳。可事實上,它有兩層含義:第一,散財也是一種投資的方式,它的投資主要致力於無形資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聲譽;第二,散財也需要利用投資技巧,一個人要做到將錢的作用最大化,將散財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給他人帶來切實的利益,這也需要有投資的眼光。
先說運用散財這種投資方式,換取“聲譽”收益的必要性。喜詩糖果公司是巴菲特所掌管的伯克希爾公司一直持有股份的公司之一。該公司在1972年的時候就擁有800萬美元的有形資產,與此同時,在沒有負責的情況下,其每年的稅後盈餘高達200萬美元,或者說是資本的25%。
當巴菲特提及喜詩糖果公司為何如此贏利時,他解釋道,因為它享有提供優良糖果以及服務的好聲譽。正因為這種聲譽可以讓喜詩糖果的產品在同等行業下提出高價依然有許多人購買。隻要這種聲譽一直存在,特殊價格隻會給讓喜詩糖果帶來更豐厚的利潤。
巴菲特在進行投資收購時,非常重視公司的聲譽。他曾說過,“在你買入一家企業的時候,經濟商譽是不斷施惠的禮物”。這也就是為什麼在1990年富國銀行遭受房地產泡沫破滅危機股價大幅下跌時,巴菲特大舉介入的原因,甚至在投資於富國銀行的兩年中富國銀行差點陷入虧損,但巴菲特仍增持股份。隻因為富國銀行在美國人心中的地位是極高的,一塊招牌砸下來,五個美國人中有三人使用的是富國銀行儲蓄卡。美國人對其信任度是很高的,即使是在富國銀行的股票大跌時期,巴菲特在自動取款機旁邊觀察,發現大部分人用的依然還是富國銀行的卡。
聲譽很多時候會挽救或是毀滅一個人。巴菲特也受過聲譽的苦與樂,投資伊始,他沒有什麼可觀的業績,在拉人入股投資的過程中常常四處碰壁。有了自己的公司和股東後也會因自己做出的決斷異於常人被股東責怨、質疑,直到在正式進入證券投資領域長達十多年之久,巴菲特憑借自己超人的眼光,順利度過一個又一個危機,在股市中常勝,才贏得了股東們的信任。更是加之後來對慈善事業的付出,將大部分家產捐贈給比爾?蓋茨的基金會,改善了許多人對他隻賺錢,不花錢,很吝嗇等等的不良看法,巴菲特才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聲譽,這也幫助過他的公司度過許多危機。
聲譽不論是對於一個公司,還是對於掌管這個公司的人來說都尤其重要。世間一切關於投資的活動不過是一場物與物交換的過程。我信任你的產品或公司,所以我花錢來投資,借用自己的錢讓你擴張投資而盈利。在這個過程中,就有一個信譽度的問題。
我出錢是因為你讓我信任,可是當你的行為讓我不信任時,價錢再低,我是不願意出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某商品或者某家公司的衛生等方麵被爆出有質量問題時,該商品的價格就會大跌,該公司的股票也會呈直線下降,但無論下降到多厲害,購買它的人也會很少。就像2010年中國乳品企業中的大鱷們,蒙牛、伊利被陷入“三聚氰胺事件”的質量門時,其價格由最開始的兩元一瓶直降到五角一瓶,依然滯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