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言語風格的認識(2 / 3)

拿日本人與歐洲人來說吧:日本人在談話時常常愛笑,這使歐洲人莫名其妙,誤認為是不尊重自己而不高興。其實,這是日本民族言語交際的一種風格,就像歐洲民族在說話時喜歡故作驚疑、眉飛色舞、指手畫腳一樣。日本民族的笑,並無任何不尊重的成分。還有,日本主人向來客介紹自己的妻子時往往這樣說:“這是我妻子,她笨得很,做事無條理,飯菜也做得不好吃。”而向來客介紹自己時,也說:“鄙人沒受過什麼教育,也沒什麼本事。”如果來客果真這樣認為,那就糟了。須知,這僅僅是日本人的一種自謙的言語風格。歐洲人就不同,他們向來客介紹自己的妻子時,總是自豪、誇耀:“這是我心愛的妻子,她聰明伶俐,烹調技術非常好,今天可以讓我們飽飽口福了!”還有,日本人向客人贈送禮物時,往往說:“這東西不好,給你做個紀念吧!”如果客人是歐洲人,聽了會很不舒服:“既然不是好東西,幹嗎要送給我?”日本人對客人贈送禮物給自己時明明心裏很喜歡,很想要,可嘴裏卻說:“不要,不要,您帶回去吧!”如送禮者是歐洲人,就會感到很難堪:“是不是這東西太不值錢了?”或者:“是不是認為我在向你行賄了?”而歐洲人在客人贈送給自己禮物時,往往是興奮不已:“啊!太好了,我非常喜歡。謝謝您!”

4.學習對象

一個人,尤其在他的啟蒙階段,往往將與自己接觸得最多的、自己最感興趣的、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其他發送者,作為自己言語風格的學習對象。有意、無意地模仿、借鑒他人發送時的方方麵麵,或對他人發送的不足加以改進。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不少家庭,子女的言語風格會與其父母有驚人的相似,原因就在於此。還有像學校的學生,對自己所崇拜的老師的言語風格,也會加以學習。廣播、電視中的主持人、播音員、演員,其言語風格也會成為聽眾、觀眾的學習對象。

極有口才的林肯,其滑稽、幽默的風格,就是從學習對象那裏獲得的。據《林肯傳》記載:17歲時,“他徒步30英裏,到一個法院裏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那些政治演說家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他聽了那些雲遊四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他會扮各種鬼臉,會講滑稽故事。他用讀書的那股勁來研究各種人物”。在林肯長大後,這種學習一直沒有停止過。他在紐薩勒姆碰到一個醫生約翰·艾倫,這位醫生“能心平氣和地同人辯論,顯示出他是一個誠懇而頑強的人,他是一個很值得林肯研究的北方佬”。

(二)主觀因素

1.個性氣質

個性氣質是最能體現交際者言語風格的因素。具備什麼樣的個性氣質,就會有什麼樣的言語風格。“風格即其人”在這方麵表現最為明顯。個性是開朗、寬厚、坦率的人,與個性是陰鬱、刻薄、隱諱的人,二者在言語風格上就會有天壤之別。梁山上的好漢108人,可以說時代、環境、民族等客觀因素都相同,但許多人的言語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比如那個李逵,語多粗頑率直,這是其個性氣質所致。同時生活在大觀園裏的姑娘林黛玉和薛寶釵,由於林黛玉的個性氣質比薛寶釵顯得傷感、孤傲,所以林黛玉的言語風格就同薛寶釵有異。

2.生活閱曆

生活閱曆的深淺,可以造就和影響交際者言語的風格。生活閱曆深,其言語風格往往深沉、穩健;生活閱曆淺,其言語風格大多外露、遊移。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的談吐,就與一位初涉人世的青年在風格上大相徑庭。

魯迅的《祝福》中,“我”一到故鄉魯鎮,便在河邊碰到已淪為乞丐的祥林嫂。“我”滿以為祥林嫂是要向自己討錢,卻萬萬沒料到她卻說出這樣的話來:“你是識字的人,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就是——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我”很悚然,比在學校裏遇到不及預防的臨時考,教師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時候,惶急得多了。實在無法作答,隻好吞吞吐吐,敷衍塞責:“也許有罷,——我想。”不料那祥林嫂竟又問道:“那麼,也就有地獄了?”“我”又大吃一驚,仍然是作答不得,仍然隻有支吾。誰知祥林嫂仍然在追問:“那麼,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麵的?”“我”委實說不清楚,隻好匆匆逃離。

一個無名無姓,大字不識一個的鄉下女人,竟有如此深沉的言語表達,是什麼造成的?就是生活閱曆!

她是一個不幸的女人,其生活閱曆令人心酸:

丈夫死後,便決心守寡,從一而終。在婆婆逼她再嫁時,隻身逃到魯鎮做了魯四老爺家的女傭。不幸被婆婆偵知,帶人將她搶走,強行嫁給深山中的賀老六。她尋死覓活不得,隻好認命,生了兒子。然而又不幸的是賀老六不久又病死,更慘的是兒子又被狼吃了。在她痛不欲生之時,賀家的大伯又來奪去了賀老六的房子,將她趕了出來。她走投無路,隻好再回到魯四老爺家做女傭。可是魯家以及魯鎮的人都認為她是一個不吉利的肮髒女人,不僅嘲笑、奚落她,而且不準她觸摸祭祀的物品。盡管她千辛萬苦湊夠錢到土地廟裏捐了一條門檻,贖了自己的“罪孽”,但仍然不能改變人們對她的鄙視與侮辱。這給了她毀滅性的一擊,從此變得木然,最後被魯家趕走。

如此坎坷、悲慘的生活的折磨,也就使她不能不產生那樣的言語風格。

3.文化修養

文化修養對交際者言語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文化修養高,受知識的熏陶深,言語交際中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往往表現出高層次的品位。一般說來,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其言語風格是質樸、俚俗的;一個滿腹經綸的學者,其言語風格是凝重、典雅的。

魯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他偷了何家的書,在酒店被人奚落時,他竟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孔乙己的言語風格可謂鮮明至極!何以至此?原來他是一個寫得一手好字的讀書人。在20世紀初的那個年代和魯鎮那個地方,像他這樣的人,算是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了。他雖然貧困潦倒,隻能與扛活的短衣主顧們為伍,可言語卻總要流露出頗有文化修養的讀書人的風格。人們聽其說話,之所以會哄笑,這就說明他的言語風格實在特別,不同凡響。

文化修養固然可以影響言語風格,但並不是說,文化修養高的人就必然說話艱深、晦澀,讓人半懂不懂以顯其風格。一個人說話的言語風格當然是較為穩定的,如果與文化修養高的人進行言語交際的對象是一個文化修養很差,甚至沒有文化的人,那麼文化修養高的人就應當把握自己風格的分寸,注意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對此,列寧就明確指出:“善於用簡單、明了、群眾易懂的語言講話,應當堅決拋棄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外來的字眼,拋棄記得爛熟的、現成的但是群眾還不懂的、還不熟悉的口號、決定和結論。”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列寧的文化修養是很高的,其言語風格也很突出。

4.職業地位

一個人從事什麼職業,在社會上處於什麼地位,也是促成其言語風格形成的因素。拿職業來說吧,當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時,他的所作所為總是會有意無意地圍繞其職業而展開。他的思維,他的注意,也會集中在從事的職業上。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其言語也就明顯帶著職業的色彩,從而顯現出區別於其他職業的獨特風格。像教師的言語風格就不同於商人的言語風格,政工幹部的言語風格就不同於打工仔的言語風格。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種現象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