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言語風格的認識(3 / 3)

我國著名小品演員黃宏,世人無不公認其言語風格充滿了幽默、戲謔的色彩,這是因為他的職業所致。他成天就在琢磨如何逗笑他人,給他人創造歡樂。在舞台上,他當然是有充分準備的發送,著眼點是表演,還不能顯現實用口才的言語風格。但由於職業的原因,就在非舞台表演的日常生活中,他的言語也表現出明顯的幽默、戲謔的風格特色。試看幾例:

黃宏剛出生不久,一天,比他大三歲的二哥黃小楓從窗台上跳向床上的被垛,不想一下落在黃宏身上,壓得黃宏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多年後,黃小楓成了一名優秀的舞蹈家,黃宏對人談起此事時說:“我是青年舞蹈家黃小楓藝術道路上的第一塊鋪路石。”

黃宏剛學會走路時,一次嘴裏含著筷子跌了一跤,筷子刺破了咽壁,鮮血直流,幾天滴水不能進。他成名後,一次唱歌跑了調,他自嘲道:“可能是那次筷子紮了。幸虧是我們的老祖宗留下的使用筷子的習慣,不然像西方那樣使刀、叉,那就不是跑調的事了。衝這一點,就得愛國呀!”

黃宏職業上的搭檔宋丹丹,與英達離婚後,一天碰到黃宏,滿眼含淚地說:“黃宏,我成了獨身了!”黃宏安慰道:“別難過,你和英達離婚,就像香港回歸一樣,你終於從英租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黃宏的如此言語風格,不能不說是受了其小品演員的職業的影響。

5.愛好情趣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愛好情趣,他的言語指向會自覺不自覺地傾注於其愛好情趣之中。這雖然與職業取向有共同之處,但又不等同於職業取向。如果說職業取向還有著一定被動的客觀製約性的話,那麼愛好情趣則完全出於個人主觀的因素。它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傾向。比如一位醫生,他的職業是治病救人,成天要與病人或藥品打交道。但是,如果這位醫生是一個體育愛好者,而對足球又特別情有獨鍾,那麼,體育,尤其是足球,就會對他的言語風格產生影響。他就可能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以及日常生活內,於言語表達上流露出體育、足球味很濃的風格色彩來。

一位觀眾去電影院看電影,進場時電影已開演了。他的眼睛一時不能適應,眼前一片漆黑,不小心被前麵一位觀眾稍稍伸出的腳絆了一跤,額頭碰在椅子上,起了包,滲出了血。影院工作人員立即將他扶出,到附近一家診所診治。該診所的醫生一邊為他治療,一邊自語道:“嗨,那個人也真是,鏟球也要鏟到點子上嘛,不該鏟時硬鏟,看把別人鏟的!”接著調頭問那影院工作人員:“將他紅牌罰下沒有?”之後,又安慰傷者道:“不要緊,你上去一個點球,狠狠地給他射進門去!”說得傷者和工作人員都忍不住要笑。

(三)語詞因素

1.語詞慣用

語詞慣用是指有的交際者在言語表達中習慣使用某些語詞。不管這種使用是否合適、貼切,反正習慣了,每每掛在嘴邊,因而形成自己的一種獨特言語風格。孔乙己的“滿口之乎者也”,可以說也是一種由語詞的慣用形成的風格。

《鏡花緣》第二十三回,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在君子國走進一家酒樓,酒保上來招呼道:“三位先生光顧者,莫非飲酒乎?抑用菜乎?”林之洋罵他酸臭不堪,催促他:“有酒有菜,隻管快快拿來!”酒保不氣不惱,陪笑道:“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菜要一碟乎,兩碟乎?”林之洋不禁拍桌吼道:“什麼‘乎’不‘乎’的!你隻管取來就是了!”不想酒保卻給他們錯端了醋來。林之洋不覺大怒。鄰座的一位駝背老者勸他道:“先生聽之:今以酒醋論之,酒價賤之,醋價貴之。因何賤之?為甚貴之?其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爾賤之;醋味厚之,所以貴之。人皆買之,誰不知之。他之錯之,必無心之。先生得之,樂何如之!”唐敖、多九公聽了,惟有發笑。林之洋道:“你這幾個‘之’字,盡是一派酸文,句句犯俺名字,把俺名字也弄酸了。”他不知道,這就是君子國的言語風格。

2.語詞善用

語詞善用是指有的交際者在言語表達中十分善於運用各種語詞來豐富自己的表達內容,從而形成獨特的言語風格。在這方麵,毛澤東堪稱典範。他十分善於將各種語詞巧妙地融進他的報告談話之中,往往是信手拈來,貼切自然,成為一種非常突出的言語風格。

毛澤東的善用語詞,涉及麵很廣,但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麵。

①中國古代思想家言論。如孔子的“欲速則不達”(1944年10月30日在陝甘寧邊區文教工作者會議上的講演),孟子的“心之官則思”(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上的講演),老子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1949年3月13日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莊子的“飛鳥之景,未嚐動也”(1956年11月15日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

②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典故。如《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在中共七大上作的閉幕詞),《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七十二變”(1937年8月在延安抗大的講演),《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同前),《紅樓夢》中的“蘇州姑娘林黛玉”(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京劇《法門寺》中的“賈桂的故事”(1958年5月8日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的第一次講話),《西廂記》中“張生和惠明的故事”(1958年3月22日在成都會議上的第三次講話)。

③成語典故。如“坐井觀天”(1935年12月27日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的報告),“一葉障目,不見泰山”(1938年5月26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亡羊補牢,猶未為晚”(1941年1月22日對新華社記者的談話),“以鄰為壑”(1942年2月1日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的演說),“紙上談兵”(1936年12月在陝北紅軍大學的講演)。

④詩詞曲聯名句。如《元曲·爭報恩》中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1938年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詩經·小雅伐木》中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1939年12月26日在斯大林60歲生日慶祝會上的講話)。明朝解縉的對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1941年5月在延安幹部會議上的報告)。魯迅的詩《自嘲》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同前)。元朝薩都剌的詞《登石頭城》中的“天低吳楚,眼空無物”(1949年2月15日時局的評論)。

⑤俗言諺語。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幹部會上的講演)。“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同前)。“自吹自擂,稱王稱霸”(1941年11月21日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1943年11月29日在招待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的講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上的講演)。“人怕出名豬怕壯”(1958年5月8日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的第一次講話)。“鐵拐李走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1958年11月2日在鄭州會議上的第四次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