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客體的能力(2 / 3)

②能動性。接受者的聽解雖然有很大的被動性,但也不是說他就完全處於“你不說,我就不聽,你怎麼說,我就怎麼聽”的消極地位。在言語交際活動中,接受者與發送者是相輔相成的;被動與主動,是一組矛盾的兩個方麵,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實現交際目的。接受者要有效地聽解發送者的發送,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努力,積極活動,變不利為有利,化難為易。

據《說苑·權謀篇》載:春秋時,齊桓公欲攻打莒國。一天早朝後,他單獨留下宰相管仲,同他秘密商量此事。可是兵還未發,國人就都知道了。齊桓公很惱火,此事隻有自己與管仲二人知道,於是把管仲叫來,問他是怎麼回事。管仲發誓說,自己絕對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齊桓公也說,自己絕對未向任何人透露。問題出在哪裏呢?齊桓公想了想說:“對了,那天咱倆商量伐莒時,有幾個大臣還站在宮殿門口,是不是他們偷聽到了?”管仲說:“這不可能。宮殿門口離我們商量的地方那麼遠,我們又是悄聲商量的,怎麼聽得見呢?”齊桓公說:“還是把他們叫來問問再說吧。”於是傳那天站在宮殿門口的幾個大臣進宮詢問。大夫東郭牙爽快地承認是自己向外傳播齊國要伐莒國的消息的。齊桓公責問他是怎麼偷聽的。他說:“我並未偷聽,而是私下會意出來的。”管仲問他憑什麼?他說:“我並不是瞎猜測。我的根據有四點:一是那天齊侯把你留下來,我遠遠望見你在齊侯麵前表現出自傲自信的神色,這同你以往要對外用兵時是一樣的。二是你向齊侯說話時,嘴形是撮口,所發之音應是撮口的‘莒(jǔ)’音。三是你在發‘莒’音時,手又指向南邊的莒國的方向。四是現在諸侯中不聽咱們齊國的,也隻有這個莒國。所以,我斷定要伐莒國。”

姑且不論東郭牙傳播機密的行為正確與否,但由此可以看出他聽解的能動性。盡管當時他聽不見齊桓公與管仲的談話,可是其思維卻自覺地、積極地在活動,努力分析、理解齊桓公與管仲發送的內容。這當然是可取的。它說明:一個接受者,不能完全消極被動,而應能動地聽解發送者的發送。

③互動性。互動性是指接受者的聽解與發送者的發送,彼此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活動的關係。發送者在進行發送活動時,其接受者也同時在進行聽解活動。這時,發送者期待著接受者的聽解反應:認同、排斥,還是冷漠?接受者的聽解反應反過來又會促使發送者發送活動的行止:繼續進行、變換內容或方式,還是停止發送?如果沒有互動性,發送者的發送要麼不能展開,要麼效果不佳,要麼毫無效果。反之,接受者也同樣。

比如一位向職工作報告的領導,他在台上的發送是懸河瀉水,滔滔不絕。而台下聽眾卻交頭接耳,沸反盈天,或者看書報、織毛衣、打瞌睡、隨意走動。職工根本不去聽解領導的發送,這種發送還有什麼意義呢?

聽解的互動性,在接受者處於被動接受的位置時,表現得較為隱蔽、含蓄;在接受者處於半被動接受的位置時,表現得較為公開、直接;在接受者處於主動接受的位置時,表現得尤其明朗、強烈。

④引動性。引動性指的是接受者對發送者發送的聽解,是在發送者的刺激、觸發下才有所活動或順利活動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接受者對發送者的發送本來不打算去聽解,或者雖願意聽解卻難以聽解,或者聽解錯誤,或者隻是按自己的思路、認識去聽解。可是當發送者發送的內容或方式一下刺激、觸發了接受者的神經,引起興奮反應,撥動思維細胞,接受者就會由不打算聽解轉為願意聽解,由難以聽解轉化為順利聽解,由聽解錯誤轉化為聽解正確,由隻按自己的思路、認識去聽解轉化為按照接受現場的情況去隨機聽解。

1927年4月,張作霖逮捕審訊中共創始人李大釗。李大釗已做好了聽解反動派誣蔑共產黨的讕言後予以駁斥的準備。可是開庭時主審法官何豐林卻這樣說:“李大釗你聽著:你自小缺少教育,青少年時期就不老實。天生一副反骨,處處與政府作對。踏上社會之後,你一天也沒有消停過……”李大釗的聽解迅速為之轉向,針對此發送說道:“法官大人,你說的都是些虛誇不實的詞兒。什麼反骨啦、消停啦,這算什麼犯罪事實?我要審問你們,可有根據:你,主審官何豐林,曾夥同張作霖,一次就謀殺376人,犯有十惡不赦的殺人罪……”何豐林大叫道:“在軍法會審的法庭,哪有犯人反過來問法官的道理!”他不明白,李大釗之所以如此,正是其聽解受他的觸動才引發的。

2.聽解的方略

①注意傾聽。接受者要對發送者有所反應,首先要注意細心地聽取發送者的發送。沒聽清楚,就無從理解,更談不上反應;要有反應,也不會恰當。

言語交往不像文字交往那樣有穩定性。對發送者的發送,一不留神就過去了;如果恰好是關鍵之處,影響就很大。假如是雙方私下裏交談,接受者沒聽清楚還可追問,可其他情況的言語交往,一般都是很難追問的,過了就過了。這就使彼此間的交往難以順利、成功。

有個連隊搞拉練。行進中,走在前麵的連長回頭對身後的一位戰士說:“傳下去:加速前進!”如此一個個往後傳。不想傳到中間時變成了:“傳下去:輕裝前進!”後麵的戰士聽後就紛紛扔掉被包、衣物。連長發現後追查,原來是接受者沒聽清楚而傳遞失誤。

②認真理解。對發送者的發送光聽清楚還不行,還得認真地去理解它,琢磨其內涵與外延。不可滿足於一知半解或想當然,更不能撈到半截就開跑。特別是對那些運用了某種邏輯、修辭等手段的發送(如含蓄、委婉、影射、雙關、反語、借代、排中、矛盾、同一等),更要認真理解。

《事林廣記》中講了這麼一件事:有個人到朋友家做客,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要走的打算。主人實在招待不起,可又不便明說。一天,主人見院中樹上有隻鳥久久地蹲在樹椏上,便對客人說:“等我拿斧來把樹砍倒,捉住這隻鳥,好給你下飯。”客人笑道:“樹一倒,鳥不飛了嗎?”主人說:“你不知道,這是隻呆鳥,蹲在那裏好久好久了。我看,就是樹倒了,它也不知道飛。”客人竟驚喜道:“真的呀?那快拿斧頭來,我們一起砍吧!”主人哭笑不得。

③觀色察態。聽解主要是靠耳朵所獲取的信息來識別、分析。但有時卻需要用眼睛等器官的活動來審視、體味發送者的神色,察驗其姿態,從而達到聽解的目的。

發送者的發送活動並不完全是用口並通過有聲的言辭來實現的。其行為、動作、表情、神態,都可能傳遞其思想、意圖。而且有時出於某種考慮,或受環境的製約,發送者還會有意不用有聲的言辭,而改用其他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信息。這就要求接受者學會觀色察態,從中作出判斷,前舉東郭牙準確判斷出齊國將要伐莒之例即此。

(二)記憶能力

記憶能力指的是過去經驗在接受者腦中是否能夠反映,以及反映強弱的能力。它包括識記、保持和回憶三個過程。

南唐畫家顧閎中是一個記憶能力特強的人。後主李煜派他潛入失勢重臣韓熙載府中,偷偷觀察其夜生活。他目識、耳聽,回來後默畫成舉世聞名的《韓熙載夜宴圖》,他所畫出的五個場麵——靜聽琵琶、擊鼓觀舞、夜間小憩、倩女清歌、酒闌人散,涉及46個不同人物,無一不形象逼真、生動傳神。特別是韓熙載那雖聽而思、心不在焉、憂鬱沉醉、苦悶無聊的神態,令人拍案叫絕。觀此畫者,無不驚歎畫家超群的記憶能力。

作為言語交際活動中的接受者,要使交際得以順利、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記憶能力。

1.記憶能力的體現

①識記發送者的發送。識記就是識別和記住。它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兩種。無意識記是事前無確定目的,也無須用任何方法的識記;有意識記是事前有明確的目的,並運用一定方法的識記。

接受者對發送者的發送,可能是無意識記——本不想去識別、記住其某種發送,卻不知不覺地識別了、記住了;也可能是有意識記——為了達到與發送者溝通交流中的某種目的,用心於其某種發送,非識別、記住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