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客體的能力(3 / 3)

在與發送者的交往中,如果接受者不具備識記發送者所發送內容的能力,或者這種能力很低,接受者就無法確定自己的態度、行為;盲目確定,就會造成失誤。尤其像在談判、論辯這類主動接受之中,不能識記,交流就根本不能繼續下去。

②回憶自己積累的經驗。接受者聽取了發送者的發送,必然要產生接受反應。這種反應向哪個方向運行,如何運行,需要接受者去回憶自己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從中找到借鑒。年齡越大、文化程度越高、生活經曆越豐富的接受者,其可供回憶的經驗就越多,就越能應對發送者的發送。

回憶分為無意回憶和有意回憶。無意回憶是事前沒有預定目的的偶然回憶,是在聽取了發送者的發送後才油然憶起的。有意回憶是在明確的目的支配下,有意識地去追憶。通常情況下,被動接受和半被動接受大多是無意回憶,主動接受則多為有意回憶。

③展開聯想。接受者在感知發送者的發送以及回憶自己積累的經驗時,常常要展開聯想:由當前事物想起有關的另一事物,由想起的這一件事物又生發到另一件事物。

聯想有多種形式——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關係聯想。無論何種,都與接受者的素質有關。一個人文化修養很低,他就無法聯想到涉及文化知識方麵的事物;一個人閱世很淺,他就很難聯想到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

善於展開聯想的接受者,說明其知識較豐富、記憶力較強;反之則弱。

2.記憶能力的類型

①形象性記憶。這種記憶能力側重於人物、事物的形象性。對諸如生動活潑、活靈活現、斑駁陸離、繪聲繪色之類的發送,記得特別牢固,入耳不忘。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談到幼時他家的保姆長媽媽給他的教誨很多。比如說:人死了不能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曬褲子的竹竿底下,萬不可鑽過去……這類發送太多,魯迅大都忘卻了。但對長媽媽發送中形象性的人和事,幾十年後還記得清清楚楚。像《山海經》中的什麼人麵獸、九頭蛇、三腳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做眼睛的怪物……在他腦海裏留下極其深刻而鮮明的印象。對長媽媽所講的太平天國“長毛”的故事,甚至連每一句話他都記得異常分明。

②抽象性記憶。這種記憶能力側重於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抽象事物。對概念、判斷、推理、議論、典籍、定義、公式、數據、定律、格言、名句等發送,記得很牢。

上例中魯迅幼時記不住長媽媽的諸多教誨,說明其記憶尚未向抽象性發展。但到後來他有了抽象性記憶的能力,對形象性的事物記得不再那麼牢,而對理念性的事物反倒記得更牢了。他在《無長》中談到,幼時他所看的一出戲,現在對主人公的履曆及演員的表演都記不清楚了,可對其中的一段抽象道白卻記得很清楚,連是什麼語調都記得很分明。

③中和性記憶。這種記憶能力是形象性與抽象性的中和,具有二者的特點。

接受者在與發送者的交流中,可能需要啟動形象性記憶,也可能需要啟動抽象性記憶。一般來說,這兩方麵的記憶能力對同一個接受者,應當是有所側重的,不可能都十分突出。就算是都十分突出的接受者,對發送者的發送,也不可能都記得住,總會遺忘掉一些。而被遺忘的,往往是自己記憶所未能側重的那個方麵。

魯迅在左聯五烈士被害兩周年後所寫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對五位青年作家的回憶,就是如此。他回憶說,白莽第一次到他的寓所來,是為一篇德文譯稿《彼得斐傳》。其他還談了什麼,“我已忘卻,隻記得他自說姓徐,象山人;我問他為什麼代你收信的女士是這麼一個怪名字(怎麼怪法,現在也忘卻了)”。他又回憶與柔石的初次相見說:“我也忘記了在上海怎麼來往起來,總之,他那時住在景雲裏,離我的寓所不過四五家門麵,不知怎麼一來,就來往起來了。”而魯迅卻牢固地記住了柔石告訴他的一件很小的小事:“大約最初的一回就告訴我是姓趙,名平複。但他又曾談起他家鄉的豪紳的氣焰之勢,說是有一個紳士,以為他的名字好,要給兒子用,叫他不要用這名字了。”

(三)審美能力

接受者接受發送者發送的過程,也是一個審美的過程。當發送者的發送為接受者所感知後,接受者必然會依據自己的認識和經驗對其進行審察、鑒別、領會,以確定其美醜。能夠準確確定的,說明他的審美能力強;反之則弱。

1.審美能力的構成

①對發送言語的審美。對發送者的發送,接受者首先感知的是他的言語表象。言語表象包括音量(聲音的大小)、音色(聲音的區別)、音調(說話的腔調)、聲速(說話的快慢)、語準(吐字的準確程度)等方麵。接受者在進入接受角色時,要對這些方麵進行審察領會才談得上引發思維的回應。

比方說音量,如果發送者老是粗聲大氣地吼叫,接受者不會有美感產生;反過來,發送者聲音細微得如蚊子在嗡嗡,接受者聽起來很吃力,也不會產生美感。再如聲速,如果發送者隻要一開口便像打機關槍似的,劈劈啪啪一陣急速掃射,使接受者既來不及領會,又覺得緊迫壓抑,他怎麼會有美感產生呢?

②對發送內容的審美。發送者發送的內容涉及麵是相當廣泛的,並且,一般說來,接受者往往不能預知發送者將要發送什麼內容。接受者對發送者發送內容的審美是隨風轉舵,便宜行事的。如果接受者認為發送者所發送的,是自己喜歡的、需要的、讚成的、追求的,便會產生美感;如果接受者認為發送者所發送的,是自己無興趣的、厭煩的、憎惡的、反對的,便會產生醜感。美感使接受者心情愉悅、舒暢,注意力集中,會積極配合發送者完成交際的任務。醜感使接受者心情灰暗、抑鬱,注意力分散、遊移,會消極應付發送者的發送,乃至使發送無法進行。

③對發送技巧的審美。發送技巧有多種多樣。言語相同,內容相同,而技巧不同,接受者獲得的美感效果就不同。接受者對發送者的發送,即使在言語上和內容上並無異議,但如發送者發送不講技巧,接受者也是不舒服的,難以產生美感反應。

如美國影片《維多利亞女王烈史》中的維多利亞女王在辦完公事後深夜回到臥房,見房門緊閉,便使勁敲門。房內的丈夫阿爾伯特公爵問:“誰?”她習慣地答道:“我是女王!”房門未開。她又用力敲門,房內又問:“誰?”她慍怒地答道:“維多利亞!”房門還是未開。她遲疑片刻,又輕輕叩門,房內又問:“誰?”她柔聲答道:“你的妻子。”門開了,丈夫一把將她擁到懷裏。

2.影響審美能力的因素

①接受者因素。接受者由於各種條件的不同而對審美的感受也不同。對同一發送,有的接受者會感到美,而有的接受者會感到醜。

比如一位一貫說話較為粗俗的男士,嘴裏老愛帶一些不太幹淨的詞兒。他在對其圈內好友發送時,接受者會感到親切、夠味兒;而他若對圈外人士(尤其是女性)發送時,接受者就會覺得刺耳、難堪。

②發送者因素。發送者由於發送的條件與能力的不同,其發送會對接受者的審美能力造成影響。如發送者吞吞吐吐、語無倫次、錯字錯音、含混模糊,或者使用方言土語對非本方言區的接受者發送,就會使接受者的審美活動受到障礙,以致偏差。

一個台灣考察團到大陸的寧波市考察。他們對寧波近幾年突飛猛進的發展很感興趣,便問當地一位負責人是靠什麼取得如此成就的。那位負責人用寧波話回答說:“一靠政策,二靠機遇。”台灣客人聽了無不驚駭!因為寧波話的“政策”,與普通話的“警察”相似,“機遇”與“妓女”相似。他們聽解為:“一靠警察,二靠妓女。”審美發生如此偏差!這當然是發送者所造成的。

③環境因素。接受者對發送的審美能力,是受接受環境的影響的。如噪音的幹擾、旁人言行的左右等。詳細闡述,將在下一章“實用口才的實施環境”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