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客體的能力(1 / 3)

一、客體能力的認識

(一)接受能力的客觀性

1.能力概說

人的接受活動是人置身於社會生活,在社會生活的影響下形成的腦的反映形式。這種反映形式是人的接受能力的體現。能力是直接影響接受活動的效率,是接受者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接受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

接受者的能力不是整齊劃一的,存在著個體差異性。有的能力強,有的能力弱。能力強的,能夠保證接受的質量,與發送者配合、協調,共同完成言語交際任務。能力弱的,就難以很好地配合、協調發送者,給言語交際活動帶來負麵影響,直至交際不能順利進行。

作為接受者的人,其能力要求不是單一的,需要多種能力的完備結合才能有效接受。比如一個人當時聽清了別人的發送,但過後就忘記了;一個人聽清了別人的發送,但不能理解;一個人理解了別人的發送,但不能有恰當的反應;一個人對別人的發送有所反應,但反應比不反應更糟,如此等等。

2.能力與條件

能力與條件都是保證接受者接受順利、成功的基礎。它們有著密切的聯係:沒有一定的條件,不可能具備相應的能力(如一個幼兒,不可能具備成年人所具有的聽解能力)。同樣,沒有一定的能力,也不可能具備某些條件(如一個沒有起碼的聽解能力的幼兒,就不可能要求他具備一定的文化程度)。但是,條件和能力二者又並非同一概念。條件是接受者固有或掌握的因素,如年齡、性格、職業、文化、心境、心態等。而能力不是這些因素本身,而是調節這些因素的心理活動的概括化。在相同的條件下,如果一個人在接受過程中比別人表現出優勢,就說明他具有較強的能力。比如兩個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學生,在同樣的環境,同時聽同一位教師講課。可是聽下來,結果就可能有很大差別:一個完全聽懂了,理解了,消化了;一個則聽不懂,不理解,不能消化。這就是其能力強弱的區別。反過來,兩位同時聽一位教師講課的學生,兩位學生都完全聽懂了,理解也一致(就是說,其理解能力是相同的);可是一位是高中文化程度,一位卻是初中文化程度(就是說,其條件並不相同)。由此可見,能力與條件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作為接受者,僅僅具備接受的條件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接受的能力。

(二)接受能力的差異

1.差異的必然性

接受者能力的差異,不是指其能力的強弱,而是指其接受趨向於某一個方麵,在這個方麵,比起其他接受者來存在著差異。

由於接受者條件的不同,他在接受發送者的發送時,會因自身條件的影響,在某些方麵表現出自己的特殊能力。比如兩位文化程度都不高,不能做筆記的村幹部到鄉裏聽了鄉長傳達縣長的重要講話後,回到村子裏向村民再傳達。一位口若懸河,傳達得幾乎滴水不漏;而另一位卻支支吾吾,連基本要點都講不清楚。這就是能力的差異。但過了不久,縣長的講話被宣布為錯誤的,不符合中央的精神。而那位支支吾吾的村幹部也在此前向有關部門反映了自己的不同意見,得到肯定。之所以支支吾吾,就是因為他有不同看法因而傳達不能清楚、順暢。於是,人們說,這後一位村幹部雖然沒有突出的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卻有突出的認識能力和鑒別能力。

兩位村幹部的接受能力各自趨向一個方麵,這充分說明接受能力存在著差異。不能因此判定他們二人誰的接受能力強,誰的接受能力弱。人們隻能由此得出接受能力的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結論。

2.差異的基本類型

①感覺。感覺是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接受者必須具備感覺的能力才能接受發送者的發送。感覺能力的構成,主要是聽覺——由聽覺器官耳朵接收發送者傳遞的信息,包括音量、音色、音調、音準等。如果接受者沒有聽覺或聽覺很差,接受就很困難。接受很困難不是說不能接受,因為感覺能力除了聽覺外,還有視覺——用眼睛觀察發送者的表達,甚至還有嗅覺——用鼻子聞發送者的氣味和觸覺——用手觸摸發送者。

一個感覺能力強的接受者,就比感覺能力弱的接受者易於接受。如有人僅聽聲音就能知道發送者是誰,有人可以聽出發送者聲音中的喜怒哀樂,有人可以在眾多發送中排除噪音的幹擾而單獨接受某一種發送。這些都是感覺能力強的表現。

②知覺。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接受者的感覺器官,接受者的腦中就產生了對此事物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映。這種整體反映稱為知覺。

作為接受者,僅有感覺能力而無知覺能力是不行的。感覺隻是聽到了、看到了,可能並未理解,而知覺則要進一步理解、消化。

接受者知覺的能力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綜合。其特點是富於概括性和整體性,但分析方麵較弱。

二是分析。其特點是具有較強的分析性,對細節感知很清晰,但對整體的感知較差。

三是綜合分析。這是上述兩方麵的綜合,具有綜合與分析的共同特點。

③思維。作為接受者能力的表現,同樣存在一個思維問題。思維對接受者來說,是他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他的一種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認識活動。

思維有不同的方式,作為接受者,其思維能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形象思維。其特點是當其接受發送時,頭腦中產生諸多形象與情緒的因素。

二是邏輯思維。其特點是當其接受發送時,頭腦中產生的諸多因素是概括的、抽象的。

三是綜合思維。這是上述兩方麵的結合,具有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共同特點。

以上三種隻是從客體能力差異的基本類型上說的。要研究接受者,還得認識、了解其作為言語交際活動客體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

二、客體能力的基礎

(一)聽解能力

在前麵“主體的能力”中,談到主體應當具備聽解的能力。而作為言語交際活動客體的接受者,其主要活動是接受,因此,其聽解能力比起發送主體來,就顯得更為重要。

1.聽解的特點

①被動性。接受者的主要任務是聽。他要先聽見了、聽清了,才能去理解、去思索,才能作出相應的反饋。如果發送者不說,或者聲音過小、吐字不清,或者方言土語、口吃結巴,或者胡言亂語、不知所雲,或者言此意彼、故弄玄虛,或者詞不達意、語無倫次,或者藏頭露尾、閃爍其詞,那麼,接受者就會無從聽解或無效聽解。如果發送現場環境惡劣、氣氛緊張,即使發送者進行了很好的發送,接受者的聽解也不可能都有效。如果發送者對接受者構成某種有意、無意的壓力,接受者也不可能有效地聽解。

盡管實用口才學對發送者的發送條件和能力都有明確的要求,為了交際的順利和成功,發送者應當努力按要求去做。但是,世界如此博大,我國的地域也如此廣闊,發送者形形色色,千差萬別,任何一個接受者都不可能指望與自己形成溝通交流關係的發送者的發送,都是合乎要求的。就拿方言土語來說吧,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是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在周遊列國時就碰到過影響聽解的各國、各地的方言土語的問題。他就主張在誦讀《詩經》、《尚書》等古籍及讚禮、官方往來中,不要用本地語言,而要用“雅言”、“正音”,也就是周王朝所在地的語言、語音。後來,荀子也提出過這樣的主張。明清時,朝廷推行“官話”;民國時,又流行“京片子”;新中國成立後則推廣“普通話”。這些都是為了接受者聽解的需要所作的努力。但是,時至今日,在人們的言語交際中,大多仍然是以方言土語進行的。如果彼此都是同一地方的人,當然好辦。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日漸頻繁,地域所涉越來越廣,這就帶來了接受的麻煩,聽解就成了接受者在交際中的一個問題。

所以,接受者的聽解帶有很大的被動性。其聽解能力的強弱,取決於發送者的發送狀況以及發送環境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