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教育精神的建構(1 / 2)

(一)教育精神建構的思路

1.曆史與現實統一

任何國家、民族的教育有自己發展的曆史,都是在該民族、地區或者學校以前的曆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繼承的發展,一個國家教育的新發展受到該國家的教育曆史的製約,我們必須對曆史或傳統進行分析、比較,立校的教育精神又是處在時代、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對教育的提出要求的反映。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製度、不同社會條件都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精神。教育精神的總結和提煉是經過批判繼承前人教育遺產和對現狀的深入研究、改革、實驗、總結而實現的。教育精神既是曆史的,又是現實的,是教育發展的大趨熱與教育傳統的準確契合。

2.個性與共性統一

任何教育工作都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為執導,教育要貫徹方針,都要遵紀守法,都要遵循教育規律,這些都是總結提煉教育精神的共性的東西。教育精神的多樣性是事物差異決定的,每個民族、地區、學校的教育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教育精神應當體現教育之間的區別。

3.認識和實踐統一

教育精神是先進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緊密結合,政治理論、教育科學、管理科學、人文科學等是教育精神總結和提煉者的理論基礎。

教育科學、管理科學等的指導作用滲透於教育精神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教育實踐是教育精神產生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又是檢驗教育思想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片斷、膚淺認識還不能成為教育精神,隻有經過深入、探索、反複經驗、總結、提高上升為教育精神的理性認識,所以教育精神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二)教育精神建構的策略

1.確定教育的核心價值體係是構建教育精神的靈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符合時代精神、符合民族特色的重要指導思想、是教育精神建設的重要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指明了教育的方向,對培養什麼樣的,怎樣培養人作出了原則規定,引領教育精神建設中的價值追求,是教育精神建設的靈魂。隻有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才能抓住教育精神建設的價值需要、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關鍵,才能在教育精神建設中突出重點,抓住根本。

2.調查研究、確定問題是構建教育精神的基本前提

一個地區或學校要確立教育精神首先要調查這個學校和地區的曆史和現狀,總結地區和學校曆史上的光榮業績和成功經驗及教訓。了解地區和學校曆史上的名校長、名師和名生,調查研究地區和學校的現狀,了解地區和學校的教職工隊伍和領導集體、學生情況、學校規模、設備情況;了解學校的社會環境和學生家長情況。把學校的曆史和現狀歸納成問題係列,加以排序,研究問題之間的關係,確定最重要問題和最大優勢,尤其是潛在優勢。

3.綜合分析、選擇戰略,尋找各自不同的切入點是構建教育精神的必然要求

即圍繞學校和地區的主要優勢和問題進行全麵綜合分析,學習研究教育方針、法規政策、總結提煉本地區的優秀教育文化傳統。選擇這個地區或學校教育精神的立足點或視覺,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加以表述,使其言簡意賅。

4.發動群眾、集體決策在曆史傳承中與時俱進是構建教育精神的關鍵

教育精神不僅是地區教育決策者或學校的管理者的個人智慧,更重要的是學校集體智慧的結晶。校長在構建辦學理念的過程中,要發動群眾出主意,想辦法,提倡各種意見的辯論和研討,群策群力,集中教職工智慧。有時候校內領導和教職工的智慧還不夠,還必須請專家集體谘詢診斷。形成專家集體辦學理念診斷報告,最後和決策者、管理者溝通取得共識。

專欄15.1

無為而學——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我看來,“無為而學”是人類求知的真諦,可以說是求知的最高境界。“無為而為”式的老子哲學,用之於今天的教育,依然有其闡釋不盡的內涵。隻有“無為而學”,擺脫了“功利心”的桎梏,人的天然靈性才能得到最自然的發揮。“無為而學”是一種無始無終的過程:在不知不覺間開始,卻沒有窮盡的終結……其實,世界上許多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文體明星大都是無為而學的典範,都在成功地重複著這個“圓”,印證著“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

然而在今天,一些教學活動在某種意義上被賦予了很強的功利色彩。有的教學無非為了實現兩種目的:一是為了通過考試,一是為了求職。如此求知隻是為了實現自己眼前實用目標的求知之旅,其學習往往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會“無疾而終”,收效有限。學習者要麼有自己已經達到了目的的錯覺,安於現狀;要麼是由於學習不成功,感覺這種學習無“價值”,心灰意冷。還有為了通過考試猜題壓題,投機取巧的學習,這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