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精神的特征
1.文化性
因為人是以文化方式把握世界,文化是人的生活世界,當然也是教育的生活世界。不同“質”的文化必然孕育不同“質”的教育,不同特征的文化必然導致教育基本特征的改變。
從文化學角度看,教育與幸福聯係在一起。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使學生過幸福生活,教師的作用應該是使學生在學校幸福地學習、幸福地發展,同時為他們未來的幸福作知識、能力、心態等相關準備。教師需要奉獻,教師同樣需要幸福,奉獻不一定就是痛苦的奉獻,也可以是幸福的奉獻。學生幸福的前提應該是教師幸福,無法想象,經常處於痛苦中的教師如何造就幸福的學生。幸福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從幸福的環境中感受出來的。為了學生的幸福,為了家庭的幸福,為了全社會的幸福,教師不僅應該幸福,而且必須幸福。所以,教育精神是一種使人幸福的理念。
2.主體性
因為人是一種具自然性、社會性、曆史性統一的存在。從本質上說,人是實踐性的存在,人的生命活動是根據自己的意誌和竭盡誌趣進行實現人的目的性要求的活動,讓世界滿足自己的需要,並自覺創造人的“生活世界”,這就是人的本質力量。
教育精神在本質上反映了人的精神,是人的精神在教育創造活動中的體現,是教育本質力量的展示,是教育價值的體現,是人類對教育的理性呼喚。從“曆史性”看,教育精神是人類創造的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積澱;從“共時性”來看,是時代精神在教育上的生動折射;從“未來性”來看,反映為人類對教育理想的追求。
3.批判性和創新性
教育進步的精神動力就是教育主體的批判性思維特質,要求教育主體具有自覺的批判意識,深入教育問題構成的根據和原則,通過揭示、辨析、鑒別和選反的批判過程,建立教育精神構成的新的邏輯支點,從而實現教育精神構成原則和認識範式的躍進,進而建構新的教育精神。
(二)教育精神的類型
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我們可以將教育精神分為:個體教育精神和集體教育精神兩種。其中個性教育精神,是指某個具體的教育者的教育精神,如蔡元培的“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的學術精神、晏陽初的“平民教育”精神、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精神等。這些教育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些教育家個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品格。集體教育精神是指由教育界許多人共同創造和形成的,並為廣大教師們所共同擁有的教育精神,如表示教師無私奉獻的蠟燭精神、春蠶精神、人梯精神等;表示教師無限愛心的慈母精神、園丁精神等。
根據教育精神的進化性可以將教育精神分為:曆史的教育精神和現實的教育精神。曆史教育精神是教育曆史的優秀遺產,是在教育曆史的漫長過程中形成的,如:以孔子為代表的東方社會理想主義教育精神“修道之為教育”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精神;朱熹的“明仁倫、窮理、篤行、修身”的書院精神。現實教育精神在教育實踐中新近出現的,是時代的精神和價值追求的產物,如:被胡錦濤總書記總結的:“胸懷祖國、熱愛人民、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黑軒耕耘、無私奉獻”的教師精神和被稱讚的“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執著追求、堅定信仰”方永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