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教育精神的建構(2 / 2)

“無為而學”,不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態度上的消極、隨意、無所謂,也不是指盲目的沒有目的地去“學”,而是讓興趣和求知欲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無為而學”是“學而有為”的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途徑。當學習進入了“無為而學”的境界,人會在不知不覺中全身心地浸潤其中,從而在潛意識裏將知識消化吸收,融會貫通並加以掌握。顯然,這樣學來的知識往往能變成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受用一生。相反,如果學習知識出於某種功利,就會心不靜,氣不韻,思不嚴,那麼,當考試和求職活動結束後,所學的東西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淡化。

所以,我認為“無為而學”的核心驅動力是興趣,是人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種超功利的行為最終會使一個人達到與知識融為一體的境界,從而能在真正意義上揭示和掌握人類和自然的規律,這就是教育需要達到的境界。

1.教育精神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道德素質、文化水平、價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風貌在教育層麵的綜合反映,同時又是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意識形態在教育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

2.教育精神是教師奮發向上的原動力,是一個民族自強不息的永動機,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階梯,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教育精神是曆史的、時代的,同時又是永恒的、自覺的。教育精神是我們生活的目的、方向,同時凝聚著我們的思想,輻射著我們的魅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是大力發展教育,塑造民族的教育精神。

4.教育精神是一種以教育生活實踐服務為目的,通過教育主體對教育傳統和現實的反思與批判建構為特征,追求教育理想價值的認識活動。是一種固化於人們靈魂深處的探索真理、追求正義的觀念意識和理念形態。

5.教育信念作為人的強烈的心理傾向和內在體驗,是教育精神的重要構成,成為教育本質力量得以發揮的重要心理前提。

6.教育探索本身是人類精神的一種表現,成為教育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反映了人們對教育價值和教育理想堅定執著的追求意誌和深沉激越的情感體驗。這是一種精神對精神的創造,是人類生命精神的閃耀。

一、填空

1.教育精神從內容構成上可分為三個方麵:和。

2.根據教育精神的進代性可以將教育精神分為:教育精神和教育精神。

3.根據影響範圍可以將教育精神分為:宏觀層麵和的教育精神。

4.根據教育精神的主客觀性可以分為客觀精神和。

二、名詞

1.教育精神

2.教育信念

3.教風

4.學風

5.作風

三、辨析

1.物質是有形的,精神是無形的,物質是有盡的,而精神是無窮的。

2.教育精神是衡量教師教育行為的外在要求。

3.教育精神是一種使人幸福的理念。

4.教育精神既是曆史的,又是現實的,是教育發展的大趨勢與教育傳統的準確契合。

5.教育精神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

四、簡答

1.教育精神與教育思想的關係是什麼?

2.教育精神與教育文化的關係是什麼?

3.教育精神的特征是什麼?

五、論述

1.試論教育精神的價值。

2.試述教育精神建構的思路。

3.試談教育精神建構的策略。

六、案例

朱永新先生致力於“新教育”實驗,他認為新教育首先倡導的是新教育精神:追尋理想的執著精神、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

請你從教育精神的角度對此進行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