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精神的涵義
關於“教育精神”的研究,著述不多。龍海潮先生在其論文對“教育精神”的概念、生產、特點、功能以及目前教育精神的形成與構建的分析入手探討了教育精神形成的條件與建構問題,頗有見的,值得借鑒。
1.從詞義角度
根據《辭海》(1979年版)指出,精神一詞有五種含義:①哲學名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②猶神誌、心神。③猶精力、活力。④神采;韻味。⑤內容實質。以“人”來說,精神是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內部動力和外在活力。以“事”來看,教育精神首先可以理解為教育活動的神采和韻味。其次,也可以把教育精神理解為教育活動的內容實質。教育精神在本質上反映了人的精神,是人的精神在教育創造活動中的體現,是教育本質力量的展示,是教育價值的體現,是人類對教育的理性呼喚。
2.從哲學的角度
教育精神在本質上反映了人的精神,是人的精神在教育創造活動中的體現,是教育本質力量的展示,是教育價值的體現,是人類對教育的理性呼喚。從“曆史性”看,教育精神是人類創造的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積澱;從“共時性”來看,是時代精神在教育上的生動折射;從“未來性”來看,反映為人類對教育理想的追求。
3.從教育學的角度
教育作為教人高尚、智慧、文明的事業,不僅具有教育方針、教育政策、教育製度等形式層麵的內容,而且具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品格等意識層麵的內容。而在教育意識層麵的內容中,能夠將人們向往文明、進步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的轉化為教育製度等教育法規、教育實施和教育實踐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精神就是充分地反映學校育人目標和辦學目標的價值追求。
4.從心理學的角度
教育精神就是建立在科學文明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基礎上的,為積極、努力實現這種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而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方向和行為準則的心理、品格特征。這些心理和品格特征在行業或活動上,表現為諸如勇敢、堅定、堅強、不屈、熱愛、高尚等意誌和情感素質,能夠與一切阻礙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實現的社會力量和思想作鬥爭,是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以堅持和實踐的人格力量和品德基礎,表現了追求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的高尚、神聖性,以及崇高的動機和品德。
綜上關於教育精神的認識,我們認為教育精神如同人類的其他一切觀念一樣,是不斷變化的。人們對教育精神的認識不斷地發生轉變,無論從語言學的角度,還是從現象學的角度;無論從解釋學的角度,還是從存在主義和建構主義的角度;不管從什麼視角來概括教育精神,都應該強調教育精神的實踐性,為教育實踐服務,為教育生活服務;教育精神的反思性,是不斷提高教育者生活的感受力、理解力、判斷力;教育精神的批判性和教育精神的價值性。所以,教育精神是一種以教育生活實踐服務為目的,通過教育主體對教育傳統和現實的反思與批判建構為特征,追求教育理想價值的認識活動。是一種固化於人們靈魂深處的探索真理、追求正義的觀念意識和理念形態。
(二)教育精神的內容
教育精神從內容構成上可分為三個方麵:
1.教育認識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社會存在,人類對此思考從來沒有停止過,教育認識也因此不斷深入和豐富,構成了教育精神最基本的內容。它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力量。對教育認識的物化形式有:
(1)校訓,是將辦學理念、道德要求、工作風格、生活態度等概述為警示格言的簡潔規定,要求師生共同遵循,逐漸內化成為習慣。當然,各個學校如何進行概括,又必須群策群力,集中集體的智慧,反映學校的特色。與校風相比,校訓的主體是學校。學校要通過頒發的形式成為規定,讓師生遵守。
(2)校規,即“學校所定的師生員工必須遵守的規則”,而規則是“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製度或章程”,具有預先設定性,一定的權威性和強製性。校規既是學校教育生活有序運行的必要保障,也是對學生不良行為予以管理和懲戒的根本依據。
(3)校歌,是將校訓和校風的內容用旋律、和聲、節奏表達出來,使之形象化、藝術化,更易走進師生生活的美感方式。校歌是校訓和校風的重要載體。有人說校歌不僅是流動的舞姿,還是花朵編成的規約和守則,把校訓和校風寫進校歌中,唱出的不僅僅是真情,必定會在真情的歌唱中延續真實的行動。校歌是有魅力的,它能使低沉的情緒變得高昂,在心底激起浪花,也能使枯燥乏味的重複變化情調,點燃新的創意。
(4)校史,是集一個學校曆代英模的總畫卷,它記載著先學者已經走過的步伐,對正要啟程的後學者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向導。如果說校歌是由音符流淌出來的校風,那麼校史中深藏的則是校風中綻放的花朵。通過校史的形成留下那些關於校風的記憶。我們會從中領悟到已經被證實了的真諦,並喚起對光榮過去的自豪而繼往開來,邁出堅實的新步伐。
(5)校徽,作為校訓和校風的重要載體,是一種空間的藝術造型,於無聲處聽有聲。設計出既結合學校特征又富有思想內容的好校徽,它本身就可以使師生在可以感觸的藝術形象中受到美的感染,熱愛自己的誌向,並且要捍衛它的尊嚴。
2.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認識基礎上,由對教育活動在個體和社會發展中意義及其實現方式極度信服和尊重而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傾向。人之所以要教育,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其後都有教育信念支撐,它是教育行為穩定、深厚的內在心理動力。今天,我們對學校教育表示疑慮,某種意義上是教育信念的動搖。教育信念作為人的強烈的心理傾向和內在體驗,是教育精神的重要構成,成為教育本質力量得以發揮的重要心理前提。
美國是一個教育大國,也是一個教育強國。由於美國是一個文化多元的國家,反映在教育上,也是多元的,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製度,五十個州就有五十種不同的教育製度。影響美國教育、形成美國今天教育製度和教育格局的原因很多,但是,最深層次的因素是被美國政府、政黨、全社會所有民眾所接受和所遵循的教育信念:“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機會平等”。這是美國政府和人民從建國以來甚至在建國以前殖民地時期一直到現在還在追求的目標和夢想。美國從1776年7月4日宣布建國至今二百多年的曆史中,始終忠於美國開國者們賴以立國的正義、平等、自由的理想,孜孜不倦、堅忍不拔地追求人人平等的目標。今天,“保證教育機會均等,提高教育質量”這兩句話,作為美國教育部的座右銘鑲嵌在教育部總部的大理石的牆壁上,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