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嫉妒別人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你如果隻知道在比較後嫉妒別人,而不是發現自己的不足,迎頭趕上,這不利於你的進步。不要以為別人的成績都是“巧”來的,也不要以為“別人能獲得的,我為什麼就不能獲得”,這種想法雖然有時可以成為自己進步的動力,但有時就會轉而成為嫉妒。別人取得了進步,你要真心地欣賞、虛心地向他學習,取長補短,這樣才能發展到更高的水平。
嫉妒,就是因為自知不足,這本身就是一個促其轉變的好契機。“知恥近乎勇”,知道自己的不足,努力加以彌補,這才是積極的態度。1838年,司湯達的小說《巴馬修道院》出版了。舉世聞名的文豪巴爾紮克看後,忍不住拍案叫絕。他尤其讚賞司湯達在這本小說中關於滑鐵盧戰役的描寫。巴爾紮克立即致信司湯達,表達自己的感受,信中這樣寫道:“我簡直起了妒忌的心思。是的,我禁不住自己心頭的一陣陣嫉妒,我為《軍人生活》(我的作品中最困難的部分)構想的戰爭,如今被你寫得這樣高妙,真實,我現在是又喜歡,又痛苦,又迷茫,又絕望。”但是,巴爾紮克畢竟是巴爾紮克,他的嫉妒之意轉變成了欽佩之情。他還專門寫了長篇論文《司湯達研究》,高度地評價了《巴馬修道院》,而且兩個文學家還成了朋友,在寫作上互相切磋,更有精彩之作誕生。
名滿天下的大作家巴爾紮克沒有因為司湯達把戰爭描寫得高於自己,就把嫉妒始終存於心頭,反而與司湯達成了好朋友。但有些人卻由嫉妒而生恨,也不管是自己的同事,就搞小動作,排擠人、陷害人。深受民間喜愛的丞相寇準——“寇老西”就曾因遭嫉妒而受人暗算。
北宋景德元年(1004),寇準出任宰相,很受皇上宋真宗的尊重。但為人奸險的王欽若卻十分嫉妒寇準。有一天散朝後,宋真宗目送寇準離去,王欽若乘機問他:“陛下尊重敬服寇準,是因為他有維護社稷,保衛國家的功勞嗎?”真宗點頭稱是。王欽若故作驚訝地說:“我沒料到您會說這樣的話。澶淵之盟,陛下不以為恥,反而認為寇準有功,這是為什麼?”宋真宗驚訝地問:“這話怎麼說?”王欽若說:“兵臨城下締結的盟約,即使是春秋時期的小國家也認為這是一種恥辱,而今您以天下萬民之主的身份和遼國訂立澶淵之盟,實際上就是城下之盟。還有什麼能比這更讓人覺得恥辱的呢?”皇上立即顯出不快,也覺得寇準很可恨。因為當初眾臣在商議皇帝親征之事時,大臣們爭論不休,難以決定。有人問寇準是何態度,寇準就說:“隻有拋灑鮮血了。”於是,就有讒佞之徒對真宗說:“陛下知道賭博嗎?當一個人錢快輸盡時,就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以供垂死一博,這叫作‘孤注’。寇準要您親征,就是把您當作他的‘孤注’。這不是很危險的行為嗎?”自從聽了這番讒言,宋真宗就對寇準產生了反感,於景德三年(1006)罷免了寇準的宰相職務。
同事之間如果因嫉妒而你整我、我整你,冤冤相報,何時能了?而每個人每天都要繃緊神經,生活豈不是累死人。自然也就不能建立良好的同事關係了。
並且,愛嫉妒別人的人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整天嫉妒別人,自己心裏也煩惱,老覺得別人比自己高明,對此又不能平靜,要嫉妒還要想如何算計別人。這種人活得也很累。
嫉妒,就如心靈上的腫瘤,折磨著有此“偏好”的人。嫉妒還會引發生理上的一些不良反應,醫學研究表明,嫉妒容易引起頭痛、高血壓、胃病、心髒病等,甚至還有因嫉妒而死的事情。
三國時年輕有為的周瑜因嫉妒諸葛亮的才華,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歎,斷送了自己的生命。其實,周瑜在東吳很受孫權賞識,為孫權股肱之臣,且年僅三十多歲,正值壯年,卻因嫉妒而亡。晉代劉伯玉的妻子因為聽到劉伯玉對曹植《洛神賦》中洛神的形象讚不絕口,竟也嫉妒得不行,投河自殺;而奧賽羅的嫉妒則使他殺死了自己的愛妻戴芬莫娜。嫉妒如此讓人短壽,傷人性命,人們是不是該去此“痼疾”,活得更滋潤、更長壽,恬然自得呢?
嫉妒心理是一種低級趣味,而恰恰有不少人都有這個毛病。其實,社會給每個人提供的創造和進取的機會是平等的,完全用不著彼此嫉妒與排擠。同事之間存在競爭,應該是你追我趕式的正常競爭,而不是拉別人的後腿,拆別人的台。
有人說,外國人之間的競爭是你行我比你更行,中國人之間的競爭則是你要行我不讓你行。同事之間,你得了獎金,我什麼也沒撈得,那是因為你“巴結領導”;你被提拔重用,而我在原地踏步,是“瞎貓碰死耗子”,“沒什麼了不起的”。這種嫉妒實在是不高明,正如魯迅先生當年形容的一樣,患嫉妒病者好像是矮小的侏儒,總是瞪著不示弱的眼睛,自己不長個,卻希望把別人拉矮,和他穿同一碼的褲子才行。而外國人的那種嫉妒,卻有其可取之處,對方的成績讓自己不服氣,又不甘落後,於是就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業績,讓對方嫉妒自己。其實,英語和日語中,“嫉妒”和“羨慕”本是同一個詞。
一些國人的嫉妒,其重要原因就是不求上進,又不能容忍別人超過自己。似乎別人的成功就意味著自己的失敗。我吃糠咽菜,你就不能吃大米白麵,哪個敢吃,就群起而攻之。於是“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正如韓愈所說:“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好嫉妒者是不能處理好與同事的關係的,因為容易眼紅,生事,也沒人願與之交往。正如荀子所說:“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
與同事相處,不要嫉妒同事的長進、成功。但反過來被別人嫉妒了又怎麼辦?
首先向你道喜,因為你如果不是有幾分才氣,誰會嫉妒你?如果沒有吸引人的魅力,誰會嫉妒你?如果什麼事都幹不成,誰會嫉妒你?瞧不起你還來不及呢。
被別人嫉妒,是你有本事,“能遭天磨是鐵漢,不為人嫉乃庸才”。如果沒人嫉妒你,那你可是太平庸了。
其次是你大可不必斤斤計較,要吸收別人嫉妒中的合理因素和有利成分。如劇作家周振天所說:“不必怨恨嘲諷與嫉妒,它的每一次到來,都是前進的動力。”要正確地對待別人、對待自己,發現自己的“白璧微瑕”,加以完善,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對於一些毫無根由的嫉妒,大可不必理會。這一點我們要向我國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老先生學習。黃炎培,字任之,他在解釋為何取這個字時,說:這有兩重意思。其一是對自己該做的事、對國家該負的責任,堅決勇敢地擔負起來,任之。其二是對無所謂的事、無聊的流言等等,不管它,由它去,任之。這是對待同事嫉妒最有效的態度。
法國作家司湯達說:“嫉妒,是諸惡德中最大的惡德。”培根也說過:“嫉妒畢竟是一種卑劣下賤的情欲,因此它乃是一種屬於惡魔的素質。惡魔所以趁著黑夜到麥地裏種上稗子,那是因為他嫉妒別人的豐收啊!”
嫉妒是如此令人討厭、讓人痛恨。在同事相處之中,可不要犯了這種毛病,至於被別人嫉妒,如上所述,不妨作為前進的動力,或者不予理睬。“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佛羅倫薩詩人但丁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