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在西遊記中的形象是英俊瀟灑,佛法精通,窩囊累贅……。
真的是累贅,本應該是整篇故事的男主角,卻因為本事太差,存在感太低而被大徒弟搶了風頭。又因為是非不分幾次刁難悟空,而成了整部書最大的反派。
可憐的大聖啊,什麼樣的妖魔鬼怪都拿他沒辦法,偏偏被一個窩囊和尚治的服服帖貼,讓打怪打怪,說趕走就趕走。
可事實是這樣的嗎?上一回說了,唐僧取經是被逼的,並不是自願的,難道他就不知道這一路困難重重嗎?當然知道,我覺得唐僧不但知道,而且他還知道了另一件事,那就是假如他不去取經,下場會更慘。
唐僧出發之前戀戀不舍的和寺廟裏的僧人們告別。這個別告的著實讓唐僧非常得鬱悶。
那些僧人啊,並沒有噓寒問暖的祝他一路平安,而是都在說這一路很不好走,而且還有各種妖魔鬼怪,把唐長老嚇的心裏直後悔。
僧人這麼說的目的有兩點,第一是想讓唐僧怯步,讓他不敢去。因為唐僧自己領了這麼大的功勞,卻沒有那些僧人一點的功績,所以這些僧人羨慕嫉妒恨眼紅。
僧人們以為隻要唐僧害怕了,就會退縮不敢去,這樣他們就有機會了,或者把他們也帶上,混個功勞也不錯。
可是唐長老是誰啊,那是絕頂精明的高僧,會不知道這些人的小心眼?而且情商高的長老,隻用一個動作就說服了這些人。
原文:三藏鉗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點頭幾度。
原來唐僧什麼也不說,隻用手指著自己的心口,不停的點頭,像是在和心對話一般。
這讓那些僧人很納悶啊,都以為他嚇傻了。
眾僧一問,三藏才回道,原文:三藏答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設下洪誓大願,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我們**回轉,願聖主皇圖永固。”眾僧聞得此言,人人稱羨,個個宣揚,都叫一聲“忠心赤膽大闡法師”,誇讚不盡,請師入榻安寐。
這句話說的絕對高明。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
看似禪理,實際就是在說關你們屁事,別在這瞎操閑心了,你們心裏有鬼才說這樣的話,我不怕,能怎樣?那些僧人一聽這話,就都洗洗睡了。
有人肯定會說我在瞎掰,這一段故事怎麼可能這麼解讀呢,明明不就是在誇唐僧忠心赤膽嗎?
其實從這裏就能看出,西遊的作者很會揣度人心,他把人們遇到這樣事的心態想得非常到位。
咱們把書往前看一點,在觀音留下的字條上寫的清清楚楚,隻要去取經就能得到正果。那可是正果啊,而且是觀音真身說的。
跟著唐僧開水陸大會的和尚可不是一般的和尚,都是些有明確目的的得道高僧,這些高僧當和尚圖什麼?不一定是圖錢財啊,他們最終的目的就是那個傳說中的正果。
雖然誰也沒看到過什麼是正果,但觀音在這裏提供了一種修成果的明確途徑,而且那是神仙,神仙說的話還有不準的?
取經雖然看上去困難重重,但是在修正果這件事上確是有著一個明確的終點,況且光靠吃齋念佛,得到正果更是遙遙無期,漫無目的,不如取經來得實惠。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很多和尚也害怕取經路上太辛苦,隻不過當唐僧答應去之後,受到了李世民大肆賞賜,這些和尚眼紅了。
他們不覺得自己比唐僧差多少,酸葡萄心裏讓他們把取經之路說的膽顫心驚。就是想嚇一嚇唐僧,讓他知難而退,或者最少也把這些僧人帶上。
再說李世民肯定知道取經路上不容易,並且他本可以多派些人手跟著唐僧,可是為什麼隻給了兩個仆人一匹馬呢?
我猜想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取本經書,像是派遣使者,這又不是打仗,沒必要帶那麼多人,低調點去就行了。第二個原因是李世民和觀音一樣,也想考驗考驗這個唐僧,看唐僧有什麼本事。第三個原因就是,不這麼寫書怎麼往下編?
派大軍很輕鬆的把經取來,那不叫取,就叫搶了,名聲不好。所以必須得唐僧一個人取。
唐僧不知道李世民的想法嗎?不要低估唐僧,他是個人精。
唐僧猜到了所有事。甚至我覺得唐僧已經喚起了前世的記憶,他已經明白這是他逃不開的宿命。
書上說沙和尚吃了九個取經人,在西遊記中雖然沒說這九個人就是唐僧,但在元平話版的西遊記提到過,這九個個和尚就是唐僧本人。
西遊記整篇故事都講得是有罪之人自我救贖的過程。就像唐僧師徒五個人,每一個人都有罪,而且在那個年代都是重罪。
先說孫悟空他們四個,都是因為違反天規,被天庭處罰,受貶下界。
而且每個人對處罰都是不服不忿,都覺得自己很憋氣,最慘的是沙僧和龍馬每天還得被各種虐待。
是犯多大錯?沙僧打碎了一個杯子,龍馬燒了一顆珠子,這種小孩子常犯的錯誤,到他們身上就是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