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十二回名為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象化金蟬。
這一回可以分成三段來看,第一段是寫水陸大會,第二段詳細寫了如何贈送袈裟錫杖,第三段是唐僧領命去取三藏真經。
表麵看這一回寫得很水,總覺得沒有什麼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隻不過仔細看,才能看出章節中許多有用的信息。
第一段寫得是氣派的水陸大會。唐僧聚集了一千二百名僧人俑經,這時唐王來視察工作。
就這麼個簡單的事,用了將近三分之一的章節來描述。
煞費筆墨寫了一場土豪慶典,有什麼車馬、儀仗隊,顯得大氣,豪華排場十足。
唐僧還錦上添花般的寫了一篇濟孤榜文,粗看一下就是超度那些孤魂野鬼的安民告示。
榜文最後用了一首詩,總結了這場水陸大會的作用。也正因為這首詩,唐僧的才能才深得李世民的心。原文:冤孽盡消除,孤魂皆出獄。願保我邦家,清平萬年福。
哪個皇帝看完這樣的榜文會不高興的?
其實從這一段就可以看出唐僧非常的精明,而且情商高的嚇人,很懂得人情事故。
他明白帝王的想法,以及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去滿足帝王的要求,這也是唐僧能當上取經團隊最高領導的關鍵因素。
同時也說明了為什麼崔玨一定要唐王去辦水陸大會,帝王的影響力、號召力是無法比擬的,做為佛教最佳的形象代言人的李世民,能用最快的速度將佛家文化傳給天下百姓。
接下進入了第二段情節,觀音菩薩送袈裟。
觀音一開始好像並不知道玄奘這個人,也就說是唐玄奘並不是內定的第一人選。
原文:卻說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自領了如來佛旨,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實有德行者。忽聞得太宗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開建大會,又見得法師壇主,乃是江流兒和尚,正是極樂中降來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長老,菩薩十分歡喜。
看到了沒?菩薩找了很久也沒找到合適的人選,忽然聽到唐王開水陸大會,見到水陸大會的壇主法師是她自己引送投胎的長老。
這其實就有點尷尬了,很多大神們覺得西遊是菩薩一手泡製的陰謀,但從這段話上看菩薩還沒想那麼遠。
雖然唐僧是被菩薩引送投胎的,但他並沒有被內定為取經的首發人選,隻是在無人可選的時候才看到了唐僧。從頭看過來,孫悟空師兄弟幾個倒是比唐僧先定下來的,這是巧合還是筆誤?不得而知。
人選定了,就開始送東西了收買人心了,送了什麼呢?袈裟錫杖。
隻不過這一段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送東西,而是逼著唐僧去取經。
回過頭想一想,唐僧何德何能年紀輕輕就能被選成大法師?李世民就那麼相信蕭瑀的舉薦?
要解決這個問題,得從唐僧的家世上看。
唐僧家世顯赫不假,父親是大官,姥爺也是大官,但是李世民其實是對唐僧是存疑的。
因為唐僧所有的本事都是別人說的,李世民並沒有親眼看到。而且他是一個帝王,他怎麼可能會覺得一個和尚能比自己還有能力呢?
這裏不得不說作者的寫作習慣,原作者一定是喜歡和別人辯論,所以西遊記全文都有很強的辯證性。
就像唐僧,為什麼一定要派他去取經?為什麼唐王那麼相信他?作者在寫這段的時候一定是自己和自己辯論了半天,才弄出這麼一出送袈裟的情節。
就算觀音再有本事,她也不可能直接去找李世民。要是直接用命令的口吻讓唐王派唐僧去取經,這樣會顯得非常的功利,不但會適得其反的讓李世民對真經存疑,還會連累唐僧是個奸細。
但是這袈裟錫杖一送就不一樣了,一下子就把唐僧的身價抬了起來。
這段故事是這樣的,菩薩先變成一個疥癩窮和尚,托著錫杖和袈裟在市集叫賣。有一個沒被選入水陸大會的愚僧,手裏有些錢,就問菩薩賣多少錢。菩薩說“袈裟價值五千兩,錫杖價值二千兩。”愚僧笑話菩薩是神經病,破東西怎麼值那麼多錢?除非穿了長生不老、馬上成佛。菩薩也不反駁接著走,正碰到宰相蕭瑀回家的隊列,菩薩也不躲也不閃,攔著蕭瑀就賣袈裟。蕭瑀問多少錢,菩薩說要錢也不要錢,不尊佛常作惡的一定要錢,尊敬佛,有德有善的就不要錢。蕭瑀一聽這說的不就是唐僧嗎,趕緊報告唐王買袈裟。唐王一看這兩樣寶物確實不錯,張口就要買。菩薩問買來幹嘛?唐王說要送給叫玄奘的大法師。菩薩一聽是唐僧的名字,就說不要錢轉頭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