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抑鬱症防治門診知識問答
1.抑鬱症的起因是什麼
抑鬱症是一種危害人類身心健康和生命的危險疾患,其已知的起因有以下這些:
(1)遺傳性因素
迄今為止,諸多研究已清楚地表明,抑鬱症的形成有基因遺傳傾向的存在。但也不是說,如果你父母中的一方患過抑鬱症,你就一定也會患上此種病症。在這種情況下,你隻有15%~25%的概率會患此病。這個機率要比普通正常人高一些,這是因為你承受壓力的基因能力比正常人低,所以患此病的機率就比一般人增大了。
(2)生物化學性因素
有關大腦功能的大量研究越來越明確地表明,人的情緒是由大腦中的電活動及化學物質所操縱的。高度的壓力會導致大腦內的化學物質失調,降低大腦各種活動的功能和效率,進而導致情緒失調。通過對治療抑鬱症藥物效果的深入研究後,科學家們在這一領域已掌握了大量重要信息。腦內化學物質對這些藥物的反應存在明顯的差異,由此產生了論述抑鬱症與非抑鬱症腦內化學物質差異的理論。
(3)軀體性因素
抑鬱症常常伴有軀體性質的疾病,尤其是一些有生命危險的疾病。中風和頭部損傷都歸於此類疾病。有許多事例表明,抑鬱症會伴隨著改變人的免疫功能的軀體疾病而來,例如因流感及腺體發炎引起的發熱等病症。每當做體檢時,都應好好檢查此類疾病,例如甲狀腺、肝類疾病等。
在我們的飲食結構中,如缺乏足夠的維生素及鐵成分,也會導致抑鬱症。我們還必須重視抑鬱症之季節性的現象(季節性情感障礙)。研究表明,人的種種生理因素都會受到氣候環境,特別是日照長短產生的很大影響。此外,如果有抑鬱症病史的人,其複發率為50%,過度酗酒以及濫用藥物也會增加生理上的風險。
(4)焦慮性因素
隨著臨床研究不斷地深入,焦慮與抑鬱之間的聯係也越來越明顯。焦慮症與抑鬱症兩者的症狀常常會同時存在於患者身上。某些人具有極易焦慮的特點,當這些人持續不斷地焦慮下去時,一旦遇到壓力,就會變得更加焦慮。因此,這類人群就會更加容易患上抑鬱症。
(5)心理性因素
抑鬱症的心理學理論傾向於尋找童年期的心理創傷,例如失去雙親、動蕩不安的生活環境以及受虐待的經曆等,該理論指出這些因素都可能在兒童未來生活中導致抑鬱症的產生。然而,實際上在有過如此童年經曆的成年人當中,隻有極少數人才會患上抑鬱症。基於這一事實,基因遺傳傾向性的問題就隨之而來了。
然而,具有某些性格特征的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例如,那些很難適應變化並且生活方式一成不變的人,再就是那些在生活上依賴性很強的人(比如老年人)患病率就會高一些。
(6)客觀無助性
國外的臨床精神病學家研製出了治療“客觀無助性”的精神療法。這種療法是從心理學矯治角度來處理抑鬱症的。專家們診斷,如果一個人反複不斷地被置於不愉快而且又無法控製的境況中的話,這個人就會從實際經驗中得知,試圖改變自己所處的客觀狀況簡直就是浪費時間。這樣一來,這人也就失去了生活向上的動力及樂觀態度,伴隨而來的是無助感和抑鬱感。因此治療這種無助感是要調整當事人的環境。
(7)社會性因素
研究表明,生活中過多的壓力積累會導致抑鬱症。特別是那些經曆過失去親人、失去工作或者遭遇重大經濟損失的人,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出六倍。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我們可能尤其脆弱,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會因此而增大,比方說女性在生育階段及更年期,男性多半為退休在家這一階段。
其他具有易患抑鬱症可能性的社會風險因素是指社會不利因素,例如:①貧窮、失業等;②家庭不和睦,如家庭衝突、父母對兒女不盡其責、虐待或疏忽兒童等;③將自己置於社會關係交際圈之外,不與親朋好友聯係,或者因為需要照看老人或慢性病人的原因而與外界失去聯絡等。以上這些情況都會使人容易患上抑鬱症。
(8)性別差異因素
有研究結果表明,女性易患上抑鬱症的可能性比男性要高兩倍多,這個現象中包括種種原因,比如生理(荷爾蒙引起的)原因以及社會因素。當女性遇上困難時,通常都會轉為內向化。而男性在此種情況下,則往往相反,會轉為外向化,也就是通過具體行動或發泄憤怒的方式來表達內心感受;有些研究者指出,在有些國家的文化風潮中,女性因過分追求身材苗條也會帶來抑鬱症病因,比如因瘦身而患飲食障礙症等。然而,生理上的原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它使男女兩性在患抑鬱症的比例上遠遠不同。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男孩子青春發育期,由於睾丸激素水平的上升,男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信任他人,並且越來越獨立自主。這一點也許會使他們遠離抑鬱症。
總而言之,抑鬱症的產生不是單一因素導致的,而是由多種複雜因素綜合形成的。
2.什麼是兒童抑鬱症,其患病率狀況如何
兒童抑鬱症的表現與成人的症狀有相同,也有不同。例如,悲傷是兒童和成人都具有的抑鬱的部分表現,但是,兒童可能不會說自己感到悲傷,甚至看上去也不傷心。相反,兒童有時看上去很厭煩、孤僻甚至憤怒,他們通過這些表現來表達悲傷。因為兒童還不具備和成人一樣的描述甚至理解情緒的語言能力,因而,他們往往通過行為來表達抑鬱心情。至於患兒會采取什麼樣的行為,則要看他的年齡階段了。也就是說,看他處於哪一個身心發育階段。
由於兒童期抑鬱症狀很不一致,因此,一直難以確切計算到底有多少兒童真正罹患這一疾病。有些研究表明,大約有5%~10%的兒童出現情緒低落,這一比率略低於成人。另外一些研究估計,有抑鬱症家族史的家庭(尤其是父母患有抑鬱症的家庭)中,多達30%~50%的兒童出現抑鬱狀況。在兒童抑鬱症的診斷標準能更廣為人知並得到公認之前,也許不可能找到更為確切的統計數字。但是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與成人一樣,真正患抑鬱症的兒童可能比統計數字更多。
早在1921年,Kraepelin在曾觀察的900例躁鬱症病人中,10歲以前第一次發病,出現躁狂抑鬱症的僅占4%。1934年,Barrelt所觀察起病於20歲前的100例躁鬱症中,12歲首次發病的占5%。Cyxapeba認為10歲以上的兒童發生躁鬱症者較多,而且症狀也較明顯。據報道,兒童抑鬱症患病率,低的為0.1%,高的達23%。Rutter等1970年調查的2199例英國兒童中抑鬱症患病率為0.14%。Nissen 1971年調查的6000名德國兒童中,抑鬱症患病率為0.8%。不同年齡的患病率和抑鬱症狀嚴重程度差異顯著,年齡越小,患病率越低,而且重性抑鬱症也更少見。有人報道一般人口中兒童抑鬱症患病率為0.4%~0.5%;少年抑鬱症患病率為0.4%~8.3%;少年重性抑鬱症終生患病率估計為15%~20%,提示成年人抑鬱症常起病於少年期。兒童期重性抑鬱症發病率無明顯性別差異,而少年期發病率男女之比為2∶1,與成年人相近似,性別差異的原因還不清楚,可能與基因遺傳、女性焦慮障礙患病率高、青春期生理的改變、認知素質以及社會文化因素等有關。精神科住院兒童中,學齡前兒童抑鬱症占0.9%;少年前期占13%~15%;少年期占18.7%~28%,具有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的傾向。少數流行病學調查報道,兒童心境惡劣障礙(dysthymic disorder,DD)患病率為0.6%~1.7%;少年為1.6%~8.0%。Kashani發現癌症病兒中有17%,整形外科住院病兒中有23%符合DSM-III重性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3.抑鬱症是如何診斷鑒別和進行分類的
由於抑鬱症形式表現多種多樣,不可預測(常包括行為的兩個極端,如失眠和睡眠過度、進食極少和過度飲食),因此一直難以確切診斷和評價抑鬱症。甚至其症狀不變,也會出現好幾個競爭性的分類係統以定義抑鬱症。
以前認為隻有一種類型的抑鬱性障礙,隻是強度不同。精神衛生領域目前已廢棄了這種分類係統,而是選擇了另一種觀點,即認為存在一種以上的抑鬱性障礙。
目前,更為普遍接受的分類係統——二元分類法認為,基本存在兩類互補互斥的抑鬱性障礙。
還有其他兩種廣為人知的抑鬱概念二元分類法。其一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障礙的診斷推測所有的症狀都可歸於情緒低落,而“繼發性”抑鬱是指在軀體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基礎上出現的情緒低落。其鑒別通常有如下兩條標準:
(1)抑鬱症的出現與個體的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史有無關聯。
(2)有無相關疾病的影響。
如果抑鬱症狀與其他精神或軀體疾病無關,則為原發性抑鬱。既往身體健康的個體或既往僅有躁鬱症等精神疾病史的個體,可診斷為原發性抑鬱。如果抑鬱症與任何遺傳傾向無關,而是對精神疾病、軀體疾病、外傷或某些藥物的反應,那麼可診斷為繼發性抑鬱。
另一種已為人知的抑鬱概念二元分類法為單相與雙相的抑鬱障礙。如果一次或多次發作隻有抑鬱發作,則診斷為單相抑鬱症。如果多次發作中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則診斷為雙相抑鬱症(或躁狂抑鬱性疾病)。美國的精神病學家曾在賓夕法尼亞的Lancaster和Amish社區對雙相抑鬱症進行過研究,發現其存在某一特定的遺傳聯係。
目前,最普遍接受的抑鬱症的分類係統是多元分類法,該分類法假定存在許多類型的抑鬱性障礙。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I),是一本被大多數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所采用的診斷指南,其中列出了嚴重程度不同的十餘種抑鬱障礙。
精神障礙診斷標準DSM-IV包括兩種中間雙極情感障礙:二類雙極情感障礙和循環性精神抑鬱症。它們跟一類雙極情感障礙類似,表現為情緒不太穩定,來回擺動很大,一連幾天情緒高亢,緊接著又是幾天極低沉的情緒。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情緒波動的強度不一樣。下圖的頂部表明一類雙極情感障礙當中最典型的模式:非常之高,也非常之低。在二類雙極情感障礙當中(中間的圖),漲落的模式由較溫和的興奮(稱為輕度狂躁)和嚴重的抑鬱構成。在循環式精神抑鬱症當中(圖下部),溫和的興奮與溫和的低沉交替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