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黃鱔病害的防治(2 / 3)

如見黃鱔異常時,應立即停止浸泡,並用清水衝洗1~2次,然後再放入池中。

4.生態預防

按黃鱔的生態習性和鱔池水體環境特點,根據黃鱔疾病發生規律來預防發病,抑製病情發展,稱為生態防病法。

(1)改善水體環境,消除和抑製病原體改善水體生態環境是預防疾病的有效途徑,主要包括改善鱔池底質和水質兩個方麵。

①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淤泥是病原體的棲身之處,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在缺氧的情況下會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的氣體,直接或間接導致黃鱔發病或死亡。因此,高密度養鱔池必須年年淤消毒。

②清理和改造進、排水道:進、排水要分開,各行其道,防止疾病交叉感染,避免老水回灌。

③科學調節水質:調節水質有機械方法和化學方法。使用增氧機及用生石灰清塘和消毒,都可改善水質,在夏季最好每10~20天全池遍灑生石灰1次,濃度為10~20毫克/升。

(2)改善飼養管理,提高黃鱔抗病能力黃鱔發病,有的是因飼養不當引起的。因此,應根據黃鱔生態習性,采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

①改進投餌技術:按“四定”投飼法,同時根據黃鱔的營養需求和攝食規律,適時投喂精粗結合的餌料。

②堅持“四看”:投餌要根據季節、天氣、水質和黃鱔的活動攝食情況進行,做到每天巡塘,及時清除殘餌和更換新鮮水。

(三)常見疾病的防治

黃鱔的抗病能力雖強,但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由於密度大,水質易惡化,常引發各種疾病。引起黃鱔疾病的病原體有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

1.細菌性疾病防治

(1)赤皮病(又稱皮瘟)

①病因:赤皮病是由假單胞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病菌短杆狀,兩端圓形,隻有0.7微米大小。該病菌是條件致病菌,鱔體完整無損時,病菌不能侵入鱔體皮膚。隻有在黃鱔體表受機械損傷、凍傷或被寄生蟲損傷後,病菌才能入侵,引起發病。

②症狀和流行:病鱔體表發炎出血,尤其是鱔體兩側和腹部極為明顯,呈塊狀,有時黃鱔上下頜及鰓蓋也充血發炎。

在病灶處常繼發水黴菌感染。一年四季都有發生,春末和夏初較常見。

③預防措施:一是徹底清塘,消滅病原體。二是在捕捉、運輸、投放時要防止鱔體受傷。三是在放養之前一定要進行鱔體消毒。

④治療方法:外用藥可任選下列一種: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用水調勻,全池潑灑,使池水呈1.0~1.2毫克/升的濃度;漂白精(含有效氯60%)或優氯淨(含有效氯56%)全池遍灑,使全池水呈0.5~1.2毫克/升的濃度;每平方米用明礬0.05克兌水潑灑,2天後每平方米用25克生石灰兌水潑灑;全池遍灑五倍子(先磨碎後用開水浸泡),使池水呈2~4毫克/升的濃度。

內服藥可選用磺胺嘧啶治療,每100千克黃鱔用磺胺嘧啶5克拌飼投喂,第2天減半,連喂4~6天。

(2)出血病

①病因:1990年,江蘇省寶應縣首次發現黃鱔出血病。

該病是由產氣單胞菌引起的敗血病。剖檢可見病鱔皮膚及內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損壞尤為嚴重,血管壁變薄甚至破裂,從病理學來分析,這是由氣單胞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

②症狀:鱔魚口腔內有血樣液體,倒置可流出來。體表布滿大小不一的出血斑點,從綠豆大小至蠶豆大小,有時呈彌漫型出血,以腹部尤為明顯,並呈長條狀出血斑,逐步發展到背麵或體的兩側。肛門紅腫,外翻出血,似火山口狀。有時浮出水麵深呼吸,呼吸頻率加快,不停地按順方向打圈翻動,最後死亡。目前發現出血病較少。出血病分三種類型:一是慢性型:腹腔內充滿紫黑色的血液和黏液混合物;肝腫大、質脆,有綠豆大小的出血斑,個別部位有綠豆大小的壞死點;小腸、直腸黏膜有彌漫性出血;整個腎髒腫脹、質脆,出血,顏色呈煤焦油狀。二是亞急性型。腹胸腔內充滿紫紅色血液和黏液混合物,肝有綠豆大小的出血斑,肝體腫脹,顏色變深、質脆;脾髒腫大瘀血;直腸黏膜點狀出血;腎髒腫脹、質脆、出血。三是急性型。打開胸腹腔,有較多的血液與黏液混合物,心髒充血,心內膜有極少量的芝麻大小的出血點;直腸輕度出血;其他內髒器官沒有發現異常的病變。

③預防措施:黃鱔出血病來勢凶猛,發病率較高,重在預防。主要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采用50毫克/升有機碘液浸洗鱔種5~10分鍾。二是發病季節,水深30厘米的鱔池,每666.7平方米用8千克生石灰加水全池遍灑,定期每月遍灑1次,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三是改善水質與環境條件,勤換水,發病時,堅持每天換水。

④治療方法:用10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浸浴病鱔5~10分鍾;每100千克黃鱔用2.5克氟呱酸拌飼投喂,連用5天,第一天藥量加倍。

(3)水黴病(膚黴病)

①病因:這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真菌是具有細胞壁和真核的單細胞或多細胞體。水黴屬於真菌類藻菌綱的種類,在我國淡水水產動物的體表和卵粒上已發現的水黴有10多種。最常見的水黴其繁殖生長的適溫為13~18°,為條件性致病菌,凡受傷的鱔均能感染,未受傷者此菌則不能侵入。此菌在鱔魚屍體上繁殖得特別快,是腐生性的,對鱔體是繼發性感染。菌體呈絲狀,一端像根一樣附著在鱔體的受傷處。分枝多而纖細,可深入至損傷、壞死的皮膚和肌肉下麵,稱為內菌絲,具有吸收營養的功能;伸出體外的部分稱外菌絲,較粗,分枝較少,長可達3厘米,形成肉眼能看得到的灰白色棉絮狀物。

②症狀和流行:因機械受傷,傷口被水黴感染而致。初期病灶並不明顯,數天後病灶部位長出棉絮狀菌絲,在體表或受精卵的表麵迅速繁殖擴散,形成肉眼可見的白毛。患處肌肉腐爛,此時病鱔常離穴獨自緩慢遊動,並逐漸消瘦、死亡。

如果正在孵化中的受精鱔卵受到感染,嚴重時就會終止胚胎發育,使孵化半途停止。春秋季水溫在13~18°時流行此病,不分地區,危害極大。

③預防措施:一是清除池內的腐敗有機物,並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生石灰的濃度為100~150毫克/升漂白粉的濃度為10~15毫克/升,7天後可放入鱔魚。二是放養、捕撈時,操作要小心,盡量避免鱔體受傷,黃鱔下池前用3%的食鹽水或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洗3~10分鍾;還可用1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鱔體5分鍾左右。

④治療方法:一是鱔種投放後發生水黴病,采用0.1~0.2毫克/升亞甲基藍治療。具體做法是:根據水體計算好用量,再用容器將其溶化,然後全池均勻潑灑,連續潑灑5~6天,有一定的療效。二是可用5%碘酒塗抹患處,或用2%~3%食鹽水浸泡黃鱔4~5分鍾。三是用0.05%食鹽溶液和0.04%蘇打溶液混合劑全池潑灑,效果較好。四是黃鱔卵可用6~7毫克/升亞甲基藍溶液浸泡10~15分鍾,連續使用2~3天。五是可將0.01%亞甲基藍溶液每天在鱔卵附近潑灑1次,直到孵化為止。

(4)打印病(腐皮病、細菌性皮膚病)

①病因:打印病是由點狀產氣單胞菌感染而引起的細菌性皮膚疾病。病原菌為革蘭氏陰性短杆菌,多數為2個連體,少數為單個,極端單鞭毛。該菌是水生細菌,為條件致病菌,隻有當鱔體受傷後,通過接觸感染而發病。發病嚴重的鱔池,發病率可達80%以上。病程較長,不會引起大批死亡,但影響鱔體生長及商品價值,也影響親鱔的催產和產卵。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以5~6月份最為常見。全國各地都有流行。

②症狀:打印病主要發生在鱔體後部,腹部兩側更為嚴重,少數發生在體前部,這與體軀後部容易受傷有關。患病部位皮膚先出現圓形或橢圓形壞死和糜爛,露出白色真皮,皮膚充血發炎的紅斑形成明顯的輪廓,好似在鱔體體表加蓋了紅色印章似的,故稱打印病。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灶的直徑逐漸擴大,糜爛加深,嚴重時甚至露出骨骼或內髒。病鱔遊動緩慢,頭常伸出水麵,久不入穴,最後瘦弱而死亡。這是目前成鱔養殖業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疾病。

③預防措施:一是鱔苗放養前池水用20~25毫克/升生石灰消毒,7天後放入鱔。二是放養鱔種時,一定要注意保護鱔體,勿使鱔體受傷;鱔體用3%食鹽水或10毫克/升漂白粉浸洗3~10分鍾,或用5~8毫克/升漂白粉液浸洗鱔種半小時左右後,再將其放入池中飼養。三是發病季節適時注入新水,保持水質清新,並每隔半個月左右,用20毫克/升的生石灰溶液消毒。

④治療方法:一是將五倍子研碎,用開水衝溶後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2毫克/升。二是水深30厘米的池水,每100平方米水麵用水辣蓼200克、苦楝樹皮(汁果均可采用)300克,切碎熬成5千克汁,加食鹽10克,全池遍灑,重點在食場周圍潑灑。每天1次,連續3天。三是每立方米水體,用明礬5克潑灑,2天後,每立方米水用生石灰25克,全池潑灑。四是每50千克黃鱔用磺胺間甲氧嘧啶1克與飼料拌勻投喂,每天1次,5~7天為1個療程。五是池內放養幾隻癩蛤蟆,黃鱔患病時,可取1~2隻剖開(連皮),用繩係好在池內拖幾遍。癩蛤蟆身體上產生蟾酥分泌物具有防治功能,1~2日即可除病。

(5)細菌性腸炎(爛腸病、烏頭瘟、腸炎病)

①病因:是感染腸型點狀產氣單胞菌引起的疾病。病菌屬弧菌科,革蘭氏陰性短杆菌,多數為2個相連,少數單個,極端單鞭毛。在pH6~12環境中均能生長。生長溫度25°,在溫度為60°的情況下,0.5小時死亡。池底①泥中常有大量菌體存在,在健康鱔體腸中也是一種常見菌。當鱔體處在良好狀態下,體質健康時並不發病,環境惡化,鱔體健康水平下降,抵抗力低下時,該菌在腸內大量繁殖,導致疾病暴發。環境條件惡化是綜合性的,包括很多方麵,如水質惡化、溶氧量低、飼料變質、攝食不均等,都可引起此病發生。病原體隨病鱔及帶菌的糞便排入水中,汙染水質和飼料,經攝食而感染。

②症狀和流行:病鱔離群獨遊,遊動緩慢,鱔體發黑,頭部尤甚(故又稱烏頭瘟),腹部出現紅斑,食欲減退,以致完全不吃食。

發病早期,剖開腸管時可見腸管局部充血發炎,腸內沒有食物,或者隻在後段有食物,腸內黏液較多。發病後期可見全部腸道呈紅色,腸壁的彈性差,腸內沒有食物,隻有淡黃色黏液,肛門紅腫。患病嚴重時腹部膨大,如將病鱔的頭提起,即有黃色黏液從肛門流出,很快就會死亡,死亡率甚高。全國都有流行,是危害嚴重的疾病之一。

③防治方法:一是加強飼養管理,不投腐敗變質的餌料,經常要將殘渣撈出,保持水質清新。二是鱔病流行季節,每半個月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1次。三是每100千克黃鱔用辣蓼5千克、薄荷葉3千克,熬水全池潑灑,15天後重複1次。

四是每100千克黃鱔用土黴素或磺胺甲基異唑5克拌餌料投喂,連續3~5天為1個療程。五是每100千克黃鱔用幹地錦草0.5千克,或鮮辣蓼2~4千克,熬水,全池潑灑,連用3天。六是每平方米水麵,用韭菜2~3克、大蒜2~3克、食鹽0.1~0.2克,混合後搗爛,加水拌勻,潑灑在餌料中,每天投喂1次,直至病愈。七是每100千克黃鱔配20毫升十滴水(即人用十滴水2瓶),放入2~3千克的米糠內,加入1千克麵粉拌勻,趁熱投入池中,連續投喂3天,效果很好。八是治療主要采用內服與外用藥物相結合進行,外用藥常用1~2毫克/升漂白粉或10毫克/升生石灰遍灑全池。九是每25千克黃鱔用0.25千克大蒜頭搗碎拌餌料投喂3天或每25千克黃鱔用鮮辣蓼0.5~1千克,每天1次,連續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