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黃鱔病害的防治(3 / 3)

(6)細菌性爛尾病

①病因和症狀:是由於黃鱔感染產氣單胞菌引起的疾病。產氣單胞菌為革蘭氏陰性短杆菌,極端單鞭毛,該菌為條件致病菌。鱔尾受傷後病菌經皮膚接觸而感染。感染後尾柄充血發炎、糜爛,嚴重時尾部爛掉,肌肉出血、潰爛,骨骼外露。

病鱔反應遲鈍,頭常伸出水麵,最後喪失活動能力而死亡。

②防治方法:一是在運輸過程中,防止機械損傷。二是放養密度不宜過大。三是改善水質與環境衛生條件,避免細菌大量繁衍,可以減少此病的發生與危害。四是用10毫克/升的二氧化氯藥浴病鱔5~10分鍾,有一定療效。五是每100千克黃鱔用5克土黴素拌入飼料投喂,每天一次,連喂5~7天。

(7)紅斑病(梅花斑病)

①病因及症狀:紅斑病也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在病鱔體表,尤其是背部出現黃豆至蠶豆一般大小的紅色斑塊,此病在長江流域一帶7月中旬多發。

②防治方法:可在鱔池中養幾隻蟾蜍(俗稱癩蛤蟆)。發現此病時,取蟾蜍數隻,將其頭皮剝去,用繩係好,在池內來回反複拖幾次,1~2天後病鱔即可痊愈。因為蟾蜍分泌的蟾酥,對此病有特殊的防治功效。同時鱔池應經常換水,改善水質條件。

2.寄生蟲病

(1)毛細線蟲病

①病因:是由毛細線蟲寄生在黃鱔腸道後半部所引起的疾病。毛細線蟲屬於蠕蟲類毛細科,蟲體細長如纖維,前端尖細,後端稍粗大,體表光滑,蟲體2~10毫米,雌體大於雄體。

卵隨寄主糞便排入水中,幼蟲在卵殼內發育,魚吞食含有幼蟲的卵而感染。主要危害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及黃鱔的當年魚種。發病期大多在7月中旬。

②症狀:毛細線蟲以其頭部鑽入寄主腸壁黏膜層,引起腸壁充血發炎,病鱔離穴分散池邊,極度消瘦,繼而死亡。

③防治方法:一是用生石灰清塘,可殺死病菌及蟲卵。

二是發病後,可按100千克黃鱔用0.2~0.3克左旋咪唑或甲苯咪唑拌入蚯蚓肉、河蚌肉及配合餌料內投喂,連續投喂3天有效。三是每立方米水體用90%晶體敵百蟲0.7~1克加水溶解後全池潑灑。

(2)錐體蟲病

①病因:由錐體蟲寄生在黃鱔血液中而引起的疾病。錐體蟲屬錐體蟲科,寄生在黃鱔的血液中,以縱二分裂法進行繁殖。全國各地都有發生。錐體蟲的寄生一般與水域中存在蛭類(螞蟥)有關,蛭是錐體蟲的中間寄主。水蛭吸鱔血時,錐體蟲隨鱔血到達蛭的消化道,並大量繁殖,逐漸向前移至吻端,當蛭再吸食黃鱔血時,就將錐體蟲傳到鱔體,進入血液之中。

②症狀與流行:黃鱔感染錐體蟲後,大多數發生貧血,鱔體消瘦,生長不良。流行期為6~8月份。

③防治方法:一是由於螞蟥是錐體蟲的中間宿主,在放鱔種時,要用生石灰徹底清池,殺死螞蟥。二是用2%~3%的食鹽水,浸洗病鱔5~10分鍾。三是用0.25毫克/升的硫酸銅和0.2毫克/升的硫酸亞鐵合劑,浸洗病鱔10分鍾左右,效果較好。

(3)隱鞭蟲病

①病因:是由隱鞭蟲寄生在黃鱔血液中而引起的疾病。

隱鞭蟲屬於原生動物,蟲體呈柳葉狀,7~10微米長,蟲體前端有兩根鞭毛。一根傾向前方,稱前鞭毛;另一根貼在蟲體體表的一段和蟲體麵構成一條比較明顯的狹長波動膜。活的蟲體在血液中顫動,但很少遷移。隱鞭蟲可以離開寄主,在水中生存1~2天,可進入另一寄主——蛭(螞蟥)體內,當蛭吸附在黃鱔身上吸血時,將隱鞭蟲傳入黃鱔體內而感染。

②症狀和診斷:被隱鞭蟲寄生的黃鱔發生貧血,吃食減少,病體消瘦,遊動緩慢,呼吸困難,大量寄生於血液中會引起黃鱔昏睡而死亡。一般感染率較低,危害不大。用吸管從黃鱔的入鰓動脈吸取血液放在顯微鏡下檢查,可發現蟲體,從而確診此病。

③防治方法:一是每立方米水體用0.7克硫酸銅溶化後,浸洗病鱔5分鍾左右,效果較好。二是用2%~3%食鹽水浸洗病鱔5~10分鍾,具有一定的療效。

(4)棘頭蟲病

①病因:由棘頭蟲寄生在黃鱔前段腸內而致病。棘頭蟲屬蠕蟲類,蟲體呈圓筒形或紡錘形,前部膨大,吻小,體有皺褶,呈乳白色,雌雄異體。棘頭蟲的生活史要通過中間寄主,中間寄主通常是軟體動物、甲殼類和昆蟲。成熟的蟲卵隨終寄主糞便排出,被中間寄主吞食後,卵中的胚胎幼蟲出殼穿過腸壁到體腔內繼續發育。當感染了幼蟲的中間寄主被終寄主吞食後,幼蟲在終寄主體內發育成成蟲。魚類則為棘頭蟲的終寄主。

②症狀:棘頭蟲以其吻鑽進寄主腸黏膜,致使腸壁發炎。病情輕者,鱔體發黑,腸道充血,呈慢性炎症;重者,可造成腸穿孔或腸管被堵塞。鱔體消瘦,有時還可引起貧血,甚至死亡。

③防治方法:一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用量見“疾病的預防”一節。二是用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達到0.5~0.7毫克/升的濃度。三是每100千克黃鱔用0.2~0.3克左旋咪唑或甲苯咪唑和2克大蒜粉或磺胺嘧啶拌入新鮮飼料投喂,連喂3天。

(5)體表寄生蛭(螞蟥)

①病因和症狀:由於螞蟥吸附在黃鱔體表,消耗黃鱔血液營養,病灶處表皮組織受傷,易引起細菌感染,還會帶入多種寄生蟲(蛭類是多種寄生蟲的中間寄主),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病鱔食欲減退,影響生長。

②防治方法:一是用生石灰清池,可以殺死螞蟥,用量見“疾病的預防”一節。二是進行藥浴,用鱔籠提起附有螞蟥的黃鱔,放入10毫克/升的硫酸銅或敵百蟲溶液中藥浴5~10分鍾,使螞蟥脫落致死。在藥浴過程中如發現黃鱔有顫抖現象,說明藥物濃度過高或浸洗時間過長,應立即撈出黃鱔,用清水衝洗。也可用5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藥浴30分鍾,或用3%食鹽溶液浸洗病鱔5~10分鍾。三是池水消毒,用0.5毫克/升敵百蟲全池遍灑,翌日更換部分新水,再按原藥遍灑1次,第3天徹底更換新水,效果較好。

(6)黑點病(複口吸蟲病、基雙穴吸蟲病)

①病因:黑點病是複口吸蟲(基雙穴吸蟲)的囊蚴寄生在黃鱔皮下組織而引起的。此蟲屬於蠕蟲類,雙穴科。成蟲蟲體分前後兩部分,前部葉狀較大,後部有粘附器。成蟲寄生在蒼鷺和翠鳥等吃魚鳥類的腸道中。第一中間寄主是椎實螺;第二中間寄主是魚類。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此病,在夏季發生較多。

②症狀:發病初期,黃鱔尾部出現黑色小圓點,手摸有異樣感,隨後小圓點顏色加深變大,隆起而形成黑色小結節。這是由於蟲體胞囊壁上被黑色素包圍的結果,手摸上去有粗糙感,又有黑點病之稱。有的黑色小結節進入皮下,並蔓延至身體多處,有時會引起鱔體變形、脊椎骨彎曲等症狀,病鱔貧血,血色素和血細胞減少,嚴重感染時,生長停止,萎癟消瘦而死。

③防治方法:一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用量見“疾病的預防”一節。二是用硫酸銅液全池潑灑,使池水達到0.7毫克/升的濃度,以消滅中間寄主椎實螺。三是用0.7毫克/升二氯化銅全池潑灑。

3.非生物因素引起疾病的防治

(1)感冒

①病因和症狀:水溫的急劇變化,會刺激黃鱔的神經末梢,引起鱔體內部器官活動的失調而發生感冒。當天氣突然變化或在運輸途中換的水溫差過大,或注入池塘新水時使池內水溫變化過大,均能引起感冒。症狀是皮膚失去原有光澤,並有大量黏液分泌。

②防治方法:一是每次換新水不超過全池老水的1/3。

二是長途運輸途中換水,溫差不得超過-2°,若無適宜水源可局部淋水,徐徐加入。三是水溫過低的井水不能直接用來養鱔。在灌注新水時,特別是灌注井水或泉水時,應將水先注入蓄水池中曝曬,待溫度升高或通過較長的地麵渠道後,再流入池中。否則,過多的溫度較低的水流入池中,會引起池中水溫急劇下降,致使黃鱔嚴重“感冒”而大批死亡。四是秋末冬初,水溫下降至12°左右時,黃鱔開始入穴越冬,這時,要排出池水,保持池土濕潤,並在池土上麵覆蓋一層稻草或麥秸,以免池水結冰。

(2)萎癟病

①病因和症狀:這是由於放養過密或餌料不足引起的疾病。常發生在鱔種池及成鱔池。病鱔身體明顯消瘦、幹癟,頭大身細,尾如線狀,脊背薄如刀刃,體色發黑,往往沿池邊遲鈍地單獨遊動。嚴重地喪失攝食能力,不久便會死亡。

②防治方法:主要措施是解決池中的餌料不足問題,並適當控製鱔種的放養密度和規格。同時要加強飼養管理,做到定時、定質、定位投餌,保證鱔種有足夠的餌料。其次是越冬前要保證黃鱔吃飽吃好,發育正常。三是嚴格進行分級飼養。

(3)發燒病

①病因:引起黃鱔發燒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投放鱔種密度過大,使鱔體表皮分泌的黏液在水中積累多,池內聚集發酵,加速水體中微生物發酵分解,消耗了水中大量氧氣,並釋放大量熱量而使水溫上升到40°以上。另外,餌料過多,也會發酵釋放出大量的熱量。這種病在蓄養和運輸中經常發生。

②症狀:病鱔極度焦躁不安,相互纏繞,使底層黃鱔纏繞成團,造成大批死亡,死亡率有時可達90%。

③防治方法:一是在放養鱔種前,一定要用生石灰清池消毒。二是在運輸前先經蓄養,勤換水,使黃鱔體表泥沙及腸內容物除淨。氣溫23~30°情況下,每隔6~8小時徹底換水1次。或每隔24小時,在水體中施放一定量青黴素,用量為每25升水放30萬單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三是放養密度要適當,夏季要定期換注新水,或在池內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浮蓮、水葫蘆等,可降低水溫。四是如果加新水來源困難,可在每立方米水體中加入0.7%的硫酸銅溶液50毫克,可抑製黃鱔黏液發酵。五是發病流行季節,經常加注新水,改善水質。六是及時清除剩餌,並可在鱔池中加少量泥鰍,吃掉剩餌,同時泥鰍的上下竄遊,對防止黃鱔互相纏繞有一定的作用。

(4)昏迷症病

①病因和症狀:此病多發生於炎熱季節,由於池水較淺,水溫過高,鱔魚適應不了這種環境而發病。長時呈昏迷狀態,俗稱“昏迷症”。

②防治方法:立即遮陽降溫,並加少量清水,再將蚌肉切碎,撒入池內,有一定療效。